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尖端講座系列 navigate_next 【尖端講座系列】第二十場 Climate Change in a time of COVID-19: Liv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Syndemic in the Navajo Nation
2021/06/15

【尖端講座系列】第二十場 Climate Change in a time of COVID-19: Liv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Syndemic in the Navajo Nation

2021512日下午,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舉辦【尖端講座系列】第二十場,主題為Climate Change in a time of COVID-19: Liv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Syndemic in the Navajo Nation,主講人為美國阿帕拉契州立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Dana E. Powell,主持人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活動一開始由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廖咸浩院長致詞,歡迎各位觀眾前來聆聽尖端講座,之後由主持人簡短介紹Dana E. Powell教授。緊接著,Powell教授將新書Landscapes of Power: Politics of Energy in the Navajo Nation贈與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以促進雙方學術交流。

  Powell教授此次演講,旨在分析納瓦霍族保留區所面臨的三大威脅:過去採礦而造成的汙染、近幾年的氣候變遷,以及最近COVID-19侵襲,這三大威脅導致了其居民的生活環境日趨惡劣,我們必須將近日的危機視為「多癥併發大流行」(Syndemic),並從中探討解決之道。

  演講開始,Powell 教授便指出,2020  COVID-19 大流行在全球各地蔓延之際,位於美國的納瓦霍族保留區  (Navajo Nation) 受到的衝擊尤其嚴峻,感染率高居全美第三。然而,該保留地在此次 COVID-19疫情當中所蒙受的損害,並非僅攸關病毒與防疫問題,更應當視為當地歷史淵遠且盤根錯節的民族文化、政治、經濟、生態環境、法律等諸多議題在長期交互作用與影響下,於此刻所促成的一連串災害效應。因此,這種現象不該只是單純的「全球大流行」(Pandemic),而是「多癥併發大流行」(Syndemic)。

  Powell 教授接著指出,納瓦霍族保留區之所以能在1924年「建國」,是因為美國政府和各原住民部族酋長為核心的自治集合體,商談能源礦產採挖,但是過程曠日廢時,所以美國政府重組了架構,而成了現今的保留區。由此可見,此保留區的構成自始便深受殖民主義與經濟目的所影響。從 1920 年代的原油開始,緊接著在 1940 年代為因冷戰而使鈾礦開採蓬勃發展, 1960 年代則開始大力投入煤礦開採,乃至 20 世紀末期以降的天然氣開採與水力壓裂採油潮,無不與能源礦產緊密連結。換句話說,能源礦產開採產業的確是納瓦霍族保留區舉足輕重的經濟命脈。

  然而,Powell教授認為,這一系列以經濟目的作為主要發展方針的殖民主義式措施,自始便僅著眼於礦產開採與能源萃取等純機能性的面向,忽略了當地納瓦霍住民的基本民生需求、居住安全,以及環境保護。由於礦物挖採儼然成為維繫當地經濟的要角,所有發展皆高度集中於此產業。然而,數十年以來,挖採礦物不僅汙染了保留區內向來稀少的乾淨河川與水源,甚至加劇氣候變遷,促使土地進一步沙漠化。直到今日,許多局部區域甚至未架設潔淨安全的供水系統,時常能看到住民每天開著自家小卡車,奔波半小時至數小時不等的車程到最鄰近的地下水汲處取水。此外,其他諸多基礎設施亦嚴重不足,其中電力供應普及度的問題尤其顯著,住民無法獲取穩定供電、室內照明必須仰賴油燈的情形亦不罕見。冷戰時期的鈾礦開採以及其所涉及的核武、核能研發與測試,搭配當時對於輻射汙染的瞭解與管控方式有很多疏漏與不足,更在不同世代的住民身上烙下永難抹除的病變。這些發展上的偏畸,及對民生與環境問題的忽視,所反映的政治現實是,納瓦霍保留地形式上雖享有「相當於州的待遇」(Treatment as States, TAS),但實務上是如所有殖民地一樣,不斷地受到冷落、忽視,甚至榨取。 

  基礎建設的不足、電力的不普及、程度不等的輻射影響、乾燥且沙漠化範圍持續擴大,再加上乾淨用水根本上的匱乏,使得納瓦霍族保留區住民向來生活條件惡劣。 COVID-19 疫情在此時的爆發,可謂雪上加霜 ,凸顯出此地長期政治與經濟不對等所產生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在審視納瓦霍族保留區的疫情問題時,我們不能僅由單純的生理與病理角度進行探討,更有必要將已存在許久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生態環境、法律等諸多錯縱複雜的問題通盤納入考量,思考此次疫情作為「多癥併發大流行」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因應的方法。

 

   最後,Powell教授討論作為人類學家,面對此場災難,在做研究時,應當嘗試改變以往的研究方法。除了受限於疫情相關政策,使得從前民族誌式的田野調查,必須以其他研究方法取代(Powell教授舉例,學者們已透過網際虛擬工作坊的形式與當地專家共擬汙染、產業轉型、水資源、去殖民化等多面項議題的相關因應策略),在研究重點也必須有所變革,從原本著眼於住民所蒙受之傷害以及所應獲得之償補的「傷害型研究」,逐步轉向愉悅、能量、慾望、生命等能彰顯並連結在場(presence)與自決性(self-determination)面向的相關探討。比如,重新審視像 Sunny Dooley這種說書人,是如何透過述說在地故事進行對殖民的抵抗,以展現能量與可能性;又或者,探討社運詩人 Earl Tulley 如何透過產業轉型進行抵抗式再造的倡議;同時,Tulley 女兒們在關於用水與食物等問題的研究與改善上所做出的努力,也應受到重視。從以上「去殖民化」的角度展開思考,並且更進一步在當下做出有效的連結,才能維繫並綻現生命的韌度與可能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