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十三】反思新自由主義〈第一場〉「AI與新自由主義」
2024/11/20

【高峰論壇系列十三】反思新自由主義〈第一場〉「AI與新自由主義」

本次論壇為本院引領各界思考與探討「新自由主義」對當今世界影響的一系列論壇之開幕序曲。本場次匯聚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並開放線上參與,吸引了對此議題深感關注的師生,共同展開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首位講者廖咸浩院長以「人類機械化」(human robotization)以及「貴族激進主義」(aristocratic radicalism)的概念,檢視當今科技產業所帶來的危機。科技,特別是AI,從管理資源變成了管理人類──尤其是使用科技的民眾──的工具。廖院長認為AI不僅機械化(robotize)人類,剝奪其深度思考以及發展創意的能力,更使人們認為科技更「萬能」,因此創造出由「創造科技」與「使用科技」的新階級制度。最後廖院長呼籲,「關懷」是當今社會亟需關注的議題,因為關懷──尤其是科技創造者對於使用者且非市場導向的關懷、同理心以及責任感──是人類與科技和諧共存的關鍵。

 

第二位講者Joff P.N. Bradley教授則聚焦在日本如何想像一個「Society 5.0」的未來城市以及發展對應的城市發展政策。Bradley教授認為,「Society 5.0」是一個高智能化的社會,將科技徹底融入日常的生活模式,並且透過資訊經濟,將整個社會理解為一個資訊的網絡──人作為資訊的提供者,有助於高智能化社會的「進化」。Bradley教授批判該未來想像是歐洲中心思想(Eurocentric)的產物,而日本對於科技社會的執著,顯示其以西方文化為思考基準的科技未來所帶來的國家主體危機。

 

第三位講者Manoj NY教授則深入討論AI作為一個思考機器(thinking machine)的可能性。NY教授綜觀各思想家如笛卡爾(Decartes)、艾倫.圖靈(Alan Turing)、約翰.瑟爾(John Searle)、馬拉布(Catherine Malabou)對於智能(intelligence)、身心二元論(mind/body binarism)以及賦形 (embodiment)的論述,並試想認知能力與肉體之間的複雜關係。NY教授以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作為反抗新自由主義世界的潛力為演講總結。

 

第四位盧倩儀研究員則為論壇帶進經濟與政治的觀點,探討AI產業如何驅使世界邁向由新自由主義所主導的農奴制度。盧研究員從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邁向農奴制》(The Road to Serfdom, 1944)以及瓦魯法基(Yanis Varoufakis)的《科技封建制》(Techno-feudalism, 2023)出發,說明當今的科技產業逐漸將AI市場以封建的形式經營,將市場視為雲端領地(cloud fiefdom),消費者則變成雲端農奴(cloud serfs)付費為科技領主供應資訊。盧研究員揭露AI如何以極端不平等的方式影響世界,並且逐漸以新殖民(neo-colonialism)以及法西斯主義(fascism)的方式重演階級暴力。

 

最後一位講者Alex Taek-Gwang Lee教授則剖析AI產業的結構,說明現今的平台經濟如何以全球分工的方式營造「自動化」(automated)的市場,而該經濟模式下的受害者即是西方霸權眼中的「南方」國家(the Global South)。因此主打「自動化」的平台經濟不僅是西方製造「進步」假象的操作──抑或是讓科技樂觀論(techno optimism)更有說服力──更是試圖保持主導全球經濟的位置的意識形態產物。而AI產業的權力結構就奠基於「獨佔/利益/自主」與「被提供/消費/依賴」的不平等關係。Lee教授認為要求AI資訊的透明化,以及要求科技公司發展更完善的隱私權政策,是當今社會必須努力實現的目標。

 

本論壇的最後一個環節──圓桌討論──則蒐集了觀眾以及各演講主持人的提問以及回饋。討論的範疇相當多元,從使用以及發展AI的倫理問題、如何想像一個「非西方」的科技概念,到人類逃脫新自由主義、甚至反抗的可能性與實用性……此次圓桌討論不僅讓各講者更加延伸演講中的觀點,更激發跨領域的多方對話,為本論壇畫下圓滿的句點。

 

紀錄:黃士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