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十二】Human/Non-human Relationship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4/10/15

【高峰論壇系列十二】Human/Non-human Relationship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此次論壇由臺大高研院與日本早稻田高研所聯合主辦,定位為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University-Based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tudy, UBIAS)年度主題「人類/非人類」的示範性論壇,旨在加強日台兩地學術機構之間的合作,同時期盼引領全球大學高研院,共同探索人類與非人類關係中的深層議題。

 

本院廖院長開場介紹了促成本次台日合辦論壇的機緣,源於去年訪日參加UBIAS年度會議,與早稻田高研所前所長赤尾健一(Ken-Ichi Akao)的相談。雙方以各自領域發想,分別從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角度審視「人類/非人類」議題,邀請共6位專家學者一同參與深度交流。赤尾教授也表示,此次跨學科論壇富有極大的野心,期望在交流過程中激盪出新的火花,為人類與非人類關係的探討帶來更多創新視角。

 

緊接著,由廖院長擔任首位講者,以「心靈與同情心」為題,為論壇揭開序幕,同時亦為本次討論之主題立下基調。他引用美國哲學家珍班尼特的著作《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探討物質自主性的可能,又以科幻小說家魯迪拉克撰寫的故事,探討是否「萬物皆有靈」。廖院長提出這個一體兩面的問題:是什麼造成了人類世?又是什麼促進極右派的崛起?他認為這和人們如何對待他者(包含人類與非人類)息息相關。

 

下一位講者李鴻瓊教授接續此議題,以凱倫巴拉德的新唯物論中提及的「糾結」(entanglement)和「互動」(intra-action)這兩大關鍵概念為出發點,探討因果關係和責任,進而挑戰了布魯諾拉圖爾的網路本體論。李教授闡明,在當前全球右派民粹主義興起以及對加重刑罰的呼聲中,巴拉德對於因果關係與責任的強調尤具意義。李教授指出,這些現象反映出民主的困境,即社會中廣泛的非人類和人類之間的不平等和不公,而這些問題往往因為缺乏歸責機制而未被追究。疫情期間對Covid-19命名的爭議更突顯了此問題,而巴拉德曾以H5N1為例提出相關見解,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第三位講者李紀舍教授則從「推想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的角度,探討其在世界主義中的作用。他認為,推想小說並非單純的幻想作品,而是一種現實的未來預測,透過「未來世代」的視角來呈現可能的世界。李教授指出,這些推想性敘事能有效推動「世界化」(worlding)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人類與非人類集體間的共生,呼應拉圖爾、伊莎貝爾斯滕格斯與唐娜哈洛威的理論觀點。他強調,敘事不僅是理解未來的工具,更是形塑未來的關鍵方式,幫助我們從合理且具轉變性的角度去設想未來的可能性。李教授認為,推想小說透過深層的世界主義視角,引導我們以責任與共生為核心,重新思考人類與非人類的未來關係。

 

下午場論壇則由日方帶領,主要以社會科學的視角切入探討「未來世代」,思考想像中的人類將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早稻田大學的赤尾教授以氣候變遷為題,探討了世代間利他主義與世代間公平的相關議題。京都先端科技大學的西條辰義(Tatsuyoshi Saijo)教授,則以「未來設計」此一概念,為應對未來的危機提出可能解方。山梨縣立大學的山﨑スコウ竜二(Ryuji Yamazaki-Skov)教授則著重同理心與利他主義將如何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二分法,並讓我們窺見超越世代的團結可能性。

 

本場論壇對於「人類世」議題做了非常深入且多樣的探討,誠如赤尾教授所說,儘管雙方使用相同的術語,但在不同研究領域的涵義往往不同,唯有透過深度的對話和開放態度的交流,才能刺激出更多正面的反思。本院與早稻田大學高研所對於未來合作充滿更多期待!

 

紀錄:江淑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