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時代對話系列 navigate_next 【時代對話系列三】老陳又失蹤了?Chan Is Missing 四十年後的華美電影
2024/04/11

【時代對話系列三】老陳又失蹤了?Chan Is Missing 四十年後的華美電影

講座首先播放一段當年《老陳失蹤了》的預告片,以及王正方在片中演出「瘋子廚師」的片段,讓現場聽眾有機會體驗這部40年前拍攝的亞裔喜劇黑白片的運鏡方式和敘事氛圍。

 

接著,王正方分享了當初接演《老陳失蹤了》中學生一角的趣聞。雖然王穎提出拍攝此片想法時,尚無劇本,唯有分鏡圖及角色的大致設定,但王正方仍義不容辭地答應演出。而王正方在片中即興發揮的台詞及表演非常有感染力,不僅在拍攝現場逗笑了攝影師,更在此次講座中博得滿堂喝彩!

 

王正方指出,《老陳失蹤了》是美國亞裔電影風貌丕變的重要里程碑,而該片也是首部美國華裔導演作品進入院線的電影,因此稱王穎為美國亞裔導演的開路先鋒乃是實至名歸。

 

王穎接續分享自1980年代拍攝《老陳失蹤了》至今40年,亞裔電影及其創作者在美國歷經的轉變。早期華裔臉孔在美國電影中多為負面形象或被刻板印象化。因此,王穎想透過拍攝《老陳失蹤了》呈現華人的不同面貌。導演認為這就是此片成功獲得巨大迴響的原因——這是第一部讓美國觀眾看到華人「真實面貌」的電影,同時它也呈現出華人語言的多樣化。

 

然而,在1980年代的美國電影界,華人並不受重視,甚至是受到輕視。《老陳失蹤了》成功的轉機關鍵點,在於王穎獲得在紐約新導演/新電影影展的放映機會。因知名影評人Vincent Canby大力推薦且深得廣大觀眾喜歡,使此片成為首部獲得商業發行的華美電影。

 

王穎一度以為此片的成功將帶給他更多拍攝華美文化相關電影的機會,但事與願違。幾年後《喜福會》的亮眼票房與名氣雖帶來一絲希冀,但最後仍未能達成願望。直至近幾年電影拍攝開始數位化,使技術成本有效降低,並恰巧遇上好萊塢興起亞裔風潮,王穎一路以來所期盼的未來樣貌才逐漸成形——越來越多華美電影及亞美電影開始在好萊塢嶄露頭角。但王穎也指出這些大製作所呈現的作品,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提升之處。

 

在講座末尾,王正方強調,拍電影就是「說故事」,重點不在技術,而是導演是否能真誠地說出屬於自己文化的故事,才能感動觀影人。王穎則呼應王正方所說,並引用小津安二郎的名言「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電影)」來期許電影人挖掘自身的故事,進而呈現更多元、真實的敘事。

 

紀錄:江淑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