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十一】外國語文學系的危機與轉機
2024/02/21

【高峰論壇系列十一】外國語文學系的危機與轉機

此次邀請到臺灣多所重要大學英外語系的代表,共同討論在AI將盛行的未來,外文系將如何因應與轉型。

 

論壇開始由本院廖咸浩院長引言,提出語言政策應考慮國家層面並具有未來性,其目標為增強國際移動力及競爭力。院長強調語言與思考的密切關聯,指出思考細膩度與語言組織力息息相關。在未來AI的新時代,外文系的意義在於培養未來競爭力,並取決於本國語言能力及AI科技技術。

 

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徐淑瑛教授接著指出外文系面臨的危機,尤其是近年來面對AI的崛起。徐教授進一步提出外文系的轉機,包括建立文人智慧及提供強調後設認知的學習,培養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此外,外文系的課程需更加有彈性,配合當前跨領域趨勢,並向下扎根,推廣科普及高中人文營。

 

成功大學外文系劉繼仁教授認為,外文系目前面臨的危機可歸因為三大面向:時代的演進、科技的發展及政策的引導。劉教授以ChatGPT為例,特別詳加說明其對英文寫作的影響。最後劉教授提出三大建議:教學者應與數位學習專家合作開發線上課程及混合式課程;建立專業領域證照制度;規劃短期及長期性研究以評估成效。

 

中興大學外文系陳淑卿教授接著提出AI生成工具對外文系的衝擊,但認為此時亦是外文系鹹魚翻身的時刻。陳教授以興大跨領域的課程改革為例,提出興大正嘗試在文學院的框架下將AI生成工具帶入全校共同課程。最後,陳教授認為外文系應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學批判訓練以監督批判AI生成的論述,是未來外文系可以努力開發的課程方向。

 

政治大學英文系主任許立欣教授也以政大英文系及外國語文學院為例,探討外文學科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接著,許教授以外文學門常用的細讀教學法為例,重新思考人文批評與AI深度學習以及大學知識生產之間的緊密關係。最後,許教授認為臺灣的後殖民歷史與多元文化,以及跨文化思想和比較框架的在地優勢,更突顯出臺灣外文學門在AI與大數據發展下之優勢。

 

師大英語系張瓊惠教授指出,外文系應包含專業課程及博雅課程,並在課程設計上走出舒適圈、離開同溫層,做出客製化及彈性調整。現今跨領域已成必要,張教授舉多所國內外大學為例,如人文實驗室、未來大學、X實驗學院、行動文學等。張教授接著提出跨域課程之優勢與挑戰,並總結在AI的時代,除須善用外文系的文學訓練外,AII指的應該是「自我本土在地的屬性」,因有了立足點,方能向外與世界接軌。

 

紀錄:邱恩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