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尖端講座系列 navigate_next 【尖端講座系列】第三十五場「歐中關係的範式轉向——背景及影響」
2023/03/17

【尖端講座系列】第三十五場「歐中關係的範式轉向——背景及影響」

【尖端講座系列】第三十五場「歐中關係的範式轉向——背景及影響」

 

2023年4月10日下午,本院舉辦【尖端講座系列】第三十五場,主題為「歐中關係的範式轉向——背景及影響」,合辦單位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以及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主講人為法國巴黎大學CY Cergy-Paris 教授張倫,主持人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蘇宏達。演講開始由主持人蘇主任與本院院長廖咸浩致詞,歡迎與會者前來聆聽講座,並接著介紹主講人張教授。

 

在本次的講座中,張教授主要以歐中雙邊角度以及世界格局的整體觀點,說明目前歐洲對華的關係及背景,並分析其在歷史上正經歷的各項大變動與影響。近年來,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如全球疫情的衝擊、美中之間的全球「大博弈」(The Great Game),歐洲各國自主性意識的增強,以及俄烏戰爭等事件,歐洲對中國的立場和雙邊關係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張教授指出,這些變化不僅僅只是歐洲內部的轉變,其也對全球格局造成深遠的影響。因此,了解這些變化的過程和原因顯得非常重要。

 

首先,張教授闡述歐洲在歷史上的角色定位以及其崛起的現象。歐洲作為乘載西方文明許多重大事件的場域,除歷經現代性的誕生,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並也在其後建構一種超越民族國家的新興政治共同體形式:歐盟。在現今,作為全球龐大的經濟體之一,歐盟對華的立場以及其與中國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並對世界格局有重要影響:對美國而言,與歐洲保持盟友關係牽扯到其在與中國的大博弈中的勝敗。對中國來說,與歐洲維持良好互動則是突破美國主導全球戰略圍堵的關鍵。張教授指出,歐盟作為超越民族國家政治主體的建構是在內外危機中逐漸發展出來的。近年來,歐盟在經歷多次危機後,對內協調能力和對外政策一致性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例如2020年夏天通過的1.8萬億歐元的歐盟重建基金計劃,標誌著歐盟邁向共同債務主體,強化了內部經濟整合。另一方面,歐盟在面對重大事件時也展現了更加統一的立場,例如對Aukus聯盟成立與烏俄戰爭的應對,表現出作為一個政治行動者維護內部成員利益的意願。簡言之,歐洲在全球政治的場域上逐漸擺脫過去在全球政治上的陪襯角色,而漸漸成為一個實際參與國際事務的政治主體。

 

接著,張教授以歐中過往互動的歷史為主,重新理解目前歐中關係的發展。自中共1949年建立以來至1970年代,歐中關係主要是中共政權與歐洲各國之間的關係,其關係主要涉及歐洲各國是否承認中共政權。然而,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歐中關係進入新的階段。而1972年前後的轉折,包括中國進入聯合國,以及西方國家對華立場的轉變以及建交關係,對現今的歐中關係發展奠定基本的框架。然而,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被鎮壓後,西方對華制裁措施導致彼此關係出現停頓。而冷戰結束後,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外交政策的轉向再次引起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重視。隨著上述歐中經貿合作的不斷加強,雙邊建立了大量的對話機制,其中包括經貿、安全、人權、氣候變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另一方面卻也因為一系列爭議性的問題(如南海問題、華為問題等),使歐中關係面臨許多挑戰。

 

張教授接著以經貿問題為例,說明其在歐中關係中佔據的重要地位。自1989年以來,歐中經貿規模從235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前十一個月達到7898億歐元,其中成長幅度變化巨大且相互關聯深遠。經貿因而被稱為歐中關係中的「壓艙石」,但由於歐盟是一個聯盟組織,各成員國的經濟水平不同,對華經貿利益差異巨大,因此實現統一的對華經貿政策並不容易。例如,近年來德國因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和供應,批評不斷增加,特別是烏俄戰爭所導致的德國能源依賴危機,增強了德國尋求分散貿易對象的意識。儘管改變這種貿易現況並不容易,德國政府和民間已經清楚理解改變這種狀況的必要性。整體來看,歐盟各國通過與中國進行雙邊經貿交流的同時,也努力在歐盟層面上加深雙邊關係,增加歐洲的整體影響力。然而,張教授進一步指出,經貿上的失衡對歐洲來說將成為一個重要議題,過度依賴中國產業鏈也對歐洲的自主性構成威脅。經過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戰爭爆發等事件,歐洲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問題逐漸浮現出來。歐洲近期正持續採取措施調整這種局面,以確保其經濟的自主性。

 

最後,張教授總結,許多議題皆共同影響著歐中彼此的關係。如上述經貿問題的失衡,以及近年來中國政策的擴張性對問題,皆對歐盟造成壓力,並使得歐洲各國重新評估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張教授說明,此類合作、競爭、敵意等互動皆表明歐中關係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歐盟對華的關係需以多面向的角度理解,並考慮許多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歐洲與中國雖相距遙遠,且並無爭奪世界霸權的問題,因此歐洲民眾對中國常抱有異國情調的好感。然而近年來中國的強勢外交及經濟模式使歐洲感到威脅,特別是在經貿關係的互動中,矛盾日益增多。

 

另外,張教授也特別說明,美國對華政策調整也共同影響著歐洲對華的立場。歐洲自然會尋求在中美之間尋找自主的平衡點,並與美國保持相當的同調。然而,兩岸的對華政策邏輯有所不同,歐洲強調保持合作和競爭的平衡,而美國在壓制對手方面更強烈加重並採取更廣泛的措施。尤其烏俄戰爭改變歐洲與世界,並強化了美歐同盟,為重新塑造美國的領導地位注入活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歐洲尋求自主性,保護自身利益和價值標準,並找到與中國合作和競爭的恰當平衡。然而,由於中國的新極權主義傾向,這種平衡可能受到挑戰,並可能會加劇雙方在經濟、科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競爭。最後,張教授建議,歐洲需在與中國的互動中找到平衡點,尋求自主性並在全球議題上尋求與中國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