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九】5. 島嶼的和戰迷思: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
2022/11/03

【高峰論壇系列九】5. 島嶼的和戰迷思: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

【高峰論壇系列九】5. 島嶼的和戰迷思: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

 

2022年12月13日下午,本院舉辦【高峰論壇系列九:在死神的陰影下:戰爭的文化省思】第五場,主題為「島嶼的和戰迷思: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合辦單位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以及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主講人為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儒賓,主持人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劉正忠。演講開始由主持人劉主任與本院院長廖咸浩致詞,歡迎與會者前來聆聽講座,並接著介紹主講人楊教授。

 

本次演講中,楊教授旨在透過曹永和、洪耀勳、和辻哲郎等人提出的文化風土論為基礎,發展一套屬於臺灣獨特的風土地緣政治學,並藉此探討現今兩岸關係與臺灣的自我定位。隨著近年來新冷戰局勢的形成,臺灣時常被納入地緣政治的戰略當中,戰爭與衝突的風險因而逐漸增大,然而,楊教授指出,地緣政治學的框架對於權力的理解過於量化,因此忽略了臺灣的文化與歷史向度。因此,楊教授企圖藉由風土地緣政治學的視角分析臺灣獨特的背景,並透過兩岸的文化連接與共享關係,找到其在全球權力格局中的位置,重審兩岸問題。

 

楊教授指出,與新加坡、檳榔嶼等島嶼相比,臺灣擁有獨特的位置與風土,尤其四周環海的特性以及兩岸關係等因素決定了臺灣的文化發展,並也影響其性格與政治選擇,因此在歷史中,臺灣許多重大事件多也與兩岸關係相關。在此背景下,楊教授說明,雖然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使得臺灣有了國家的性格,但中華民國仍以承擔中華文明現代化為核心目的,其在政治上仍以「兩岸性」為本質。

 

接著,楊教授引介兩種地緣政治學的觀點,分別是以權力鬥爭為核心的「外在地緣政治學」,以及兼顧人文、社會與風土關係的「風土地緣政治學」。楊教授指出,在兩岸的背景脈絡下,外在地緣政治學會強調兩岸關係的權力競爭和戰略衝突,因此在新冷戰局勢的美中爭霸下,兩岸問題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全球戰略中。「戰爭」、「戰略」、「威脅」等詞彙也常被用於描述兩岸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風土性地緣政治學則著重兩岸的文化、歷史和關係性,並考量臺灣的歷史傳統與民族氣質等條件。在此觀點下,兩岸的互動關係為共享,而非基於戰略衝突與權力鬥爭。但儘管風土性地緣政治學提供了一種更加人性化與關懷的角度,但它是否能取代權力地緣政治學,或者解決兩岸深層的矛盾,仍然需要實際檢驗。

 

接著,楊教授從臺灣島嶼史觀與本土理念的角度,說明兩岸關係代表了兩種現代化路線的抉擇,而這也涉及臺灣價值體系的建立與實踐等問題。臺灣在歷史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其四面環海,為通向世界的島嶼,進入歷史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卻使得臺灣擁有許多「異質」的特性。楊教授援引歷史學家曹永和之觀點,認為臺灣是承載歷史的主體,容納了各類歷史事件的總體性。曹永和認為,臺灣的政治實體需建立在臺灣島嶼的基礎上,這對於臺灣「本土性」的想像意義重大,而本土性的概念也常常與公民的自我決定相連結。在此理解下,臺灣的定位問題必定考慮其與對岸的關係,以尋求自主與保衛之間的平衡。然而,楊教授指出,臺灣現今的政治環境使得本土意識不斷增強,其與對岸的關係也產生許多排斥、隔閡,甚至是脫離與斷裂。因此,楊教授再度強調,臺灣島史觀和本土意識的理解不得不考慮兩岸關係的複雜性,其政治與歷史之間的交錯與影響使得臺灣的未來充滿許多可能性以及挑戰。

 

楊教授接著闡述「本土」和「兩岸」等概念對於臺灣的意義。「本土」涉及著主體與他者之間的關聯性,而從臺灣島史觀的角度來看,「本土」可解釋為文化風土的內涵構造所形成的歷史意識。臺灣在歷史舞臺登場約有四百年,自大航海時代,臺灣作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參與了全球的經濟活動。其主要居民包括湧入的漢人和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另南洋、日本、美國、西班牙、荷蘭等地區也對臺灣的文化交流產生重要影響。其中,最重要但卻容易被忽視的是兩岸關係。兩岸的移民文化不但對臺灣本身具有重要的內涵,且彼此的經濟互依性強大。因此,楊教授強調,臺灣的主體性是帶有生活世界風土性的主體,其本質為與世界「共在」,故探討臺灣的本質必定考慮其四面環海、重層關係的特性,兩岸關係則是臺灣文化主體的核心成分。

 

楊教授接著闡述哲學家洪耀勳對臺灣文化風土的評論。洪耀勳的「風土文化觀」以季風氣候與漢族文化為基礎去理解臺灣島嶼的本質,並強調了臺灣作為「原始社會」的意義,指出臺灣與華南地區的風土性質相似,並說明其風土帶有相似性與普遍性。楊教授認為,曹永和與洪耀勳的風土論皆具有包容與溝通的成分,他們對於臺灣定位上的詮釋在兩岸關係上指出一條可行、包容性的政治途徑。

 

講座最後,楊教授總結此次演講之重點,即從「風土性主體」的觀點理解臺灣的本質:關係性、兩岸性等,並為兩岸未來發展提出可能的政治途徑和思考方向。楊教授也說明,戰爭是人類歷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與生物學中的生存競爭有關,但人類戰爭有著意識形態鬥爭的原因,如宗教戰爭、民族主義等。而在兩岸問題上,現實的臺灣問題核心是兩岸關係,由於兩岸有深度的連結與血緣關係,戰爭對臺灣來說是不可承受的重擔。因此,楊教授建議將兩岸問題放在中國現代化問題的框架下思考,重新思考雙方兩種現代化方案的優劣,並提倡通過和談來尋求解決方案,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