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 navigate_next 【高峰論壇系列九】2. 英雄主義的謊言─反戰電影新視野
2022/11/03

【高峰論壇系列九】2. 英雄主義的謊言─反戰電影新視野

【高峰論壇系列九】2. 英雄主義的謊言─反戰電影新視野

 

2022年11月21日下午,本院舉辦【高峰論壇系列九:在死神的陰影下:戰爭的文化省思】第二場,主題為「英雄主義的謊言─反戰電影新視野」,合辦單位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與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主講人為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林文淇,主持人為本院院長廖咸浩。活動開始首先由廖院長致詞,歡迎與會者前來聆聽講座,並接著介紹主講人林院長。

 

在本次講座中,林院長以YouTube頻道Like Stories of Old中的“Lies of Heroism – Redefining the Anti-War Film”這部影片內容為例,重新審視目前戰爭電影的相關論述,並透過探討戰爭/反戰電影類型,分析「人類為何擁抱戰爭」等相關議題。林院長依照影片的架構,闡述(反)戰爭電影的定義,並依序以不同的切入點探討戰爭相關議題,其中包括「英雄主義文化」、「邪惡的本質」、「光榮的苦難」等。

 

首先,林院長說明,以現今的相關論述來看,戰爭/反戰電影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區分準則,且電影導演/製作方/觀眾對戰爭的觀點彼此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落差甚至是矛盾,因此使得戰爭/反戰電影彼此的定義時常顯得曖昧不明。一派學者認為所有的戰爭電影會被生產與消費,其存在即帶有擁戰思想。另一派學者則認為所有戰爭電影其實追根究底是反戰的,因這類電影時常深入描繪戰爭的暴力與血腥,並將戰勝國與戰敗國的損害描繪出來,讓觀眾體會戰爭的殘酷與悲劇。即使如此,林院長指出,戰爭電影的表現手法往往會因觀眾的背景、角度與世界觀而有所不同。例如,雖然許多電影皆表現出戰爭的殘酷與黑暗面,仍有一些電影無法被明確定義為(反)戰爭電影。例如《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2014)和《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等都曾被質疑是否真正表達出反戰思想。

 

林院長指出,(反)戰爭電影類型的定義如此模糊不清,是源自於電影導演/製作方無法控制每一位觀眾的接收/受方式。因為各觀者對相同場景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情感,而觀者也常將自身的價值觀投射於電影世界中,這就產生許多不同詮釋。另一個影響戰爭電影接收的因素則是觀影機制,觀者坐在電影院中,觀賞著虛構的場景,即便理解戰爭電影所傳達的思想,但卻沒辦法真正感受戰爭帶來的痛苦。對此,林院長指出,除了分析戰爭電影中的影像外,我們必須深入思考戰爭相關文化如何反映我們對戰爭的認知。例如,英雄主義對戰爭電影類型的形塑有很重要的影響。林院長說明,英雄主義讓人們願意為國家或崇高的理想犧牲,追求象徵層次的不朽。這種渴望是人類面對死亡的恐懼時所驅動,並透過神格化英雄,以超越個體的有限生命,追求永恆的存在。因此,戰爭電影中的英勇戰士,常被描繪為戰勝死亡的存在,因此成為傳奇英雄。然而,仍有為數不多的反戰電影試圖揭示英雄主義的邏輯弔詭:過度的英雄主義將使人們盲目地追求不朽的象徵意義,反而忽略對生命的關懷,失去反戰的初衷。

 

除英雄主義外,各電影側重的面向也不盡相同。林院長指出,有些影片著重描繪戰爭的悲劇與創傷,這類影片深入揭示人類的黑暗之心,讓觀眾思考戰爭的(無)意義。林院長透過一系列關於「邪惡」的論述,說明英雄系統與人性善惡的密切關聯。例如,人類學家歐內斯特·貝克(Ernest Becker)在Escape from Evil中說明,英雄主義其實否定了我們作為動物的本能與獸性,也就是邪惡,並將其視為「外在」的敵人。這樣的思考造成許多人為自己惡行脫罪,認為邪惡永遠不是出於本意,而是外在因素所促成及驅使的。另外,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以「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為基礎,指出那些在二戰期間犯下反人道罪行的人並非生來變態或虐待狂,而是因為受英雄文化等意識形態的影響,將邪惡的正常化、合理化,並忽視自己被推向邪惡的過程。簡言之,邪惡不侷限於個人或特定態度,其也受到更大的社會結構所影響。因此,林院長指出,反戰電影中種種對於英雄主義的描繪,未能真正質疑英雄文化,而是必須在呈現戰爭的殘酷現實的同時,挑戰英雄文化與其意識型態的合理性。

 

林院長接續探討英雄主義中對於苦難的心理投射。林院長指出,人們喜歡看英雄故事,這一方面讓我們想像自己也能擁有超越死亡的勇氣,然而,這種渴望也會使我們將虛榮心甚至是恐懼投射到別人身上,使他們成為我們的「代罪羔羊」。依照貝克的觀點,人皆需要故事來賦予生活意義,故事皆需要「英雄」與「壞蛋」,因此才會有許多英雄主義下的犧牲者。然而,林院長也強調,我們需要將這些故事視為象徵性的表述,而不是絕對的真理。電影所開創的世界能夠激發我們的思考與創意,但同時也促使我們反省自己,進而挑戰社會的既有觀念。最後,林院長總結戰爭電影對現今社會與英雄文化的關聯與影響,並藉由“Lies of Heroism – Redefining the Anti-War Film”影片作者的觀點,呼籲我們需要時常抱持反思態度,誠實地面對現實中的戰爭與暴力,而不是將電影只視作為娛樂產品,藉此逃避與否認,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透過電影更深入地理解人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