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論壇系列二】以病毒之眼:後新冠時期再審「人類世」 1. Rhizomic Thinking and Machinic Ethics: The Humanities in the Anthropocene
2020年6月15日下午,本院舉辦【高峰論壇系列二:以病毒之眼:後新冠時期再審「人類世」】第一場,主題為Rhizomic Thinking and Machinic Ethics: The Humanities in the Anthropocene,合辦單位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主講人為首爾大學英文系姜于聲(Woosung Kang)教授,主持人為本院院長廖咸浩特聘教授。演講開始前由廖院長首先致詞,歡迎與會者前來聆聽講座,接著介紹主講者姜教授。
本次演講中,姜教授旨在探討疫情對我們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並透過討論病毒的感染機制、傳播模式與其物質性,重新思考人類社會、文化與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的議題。姜教授首先指出,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並不是中斷、擱置我們的正常生活,而是直接終結了人類「自認為的正常」。姜教授將病毒的出現形容為“Virus-ex-machina”,如古希臘戲劇中機械神(Deus ex machina)降臨般,對長期以人文本的地球生態圈造成劇烈影響,進而挑戰人類文明發展中根深蒂固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姜教授指出,隔離、封城、強制性管制等例外狀態並不是暫時的,一個沒有病毒、人類為主的「正常」狀態已不再復返,與病毒共存已然成為新常態。
姜教授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待病毒,說明它「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其只能在活體細胞內繁衍,進行自我繁殖。病毒雖沒有自己的生命,卻足以摧毀作為其生命之源的有機體。因此,疫情的流行完全取決於宿主,也就是人類。簡言之,我們不只是被動地被病毒感染,而是我們主動地,藉著文明發展下的生活模式與複雜網絡,將病毒傳播到其他生物體。姜教授透過物質的角度,說明病毒並非入侵者,「意圖」破壞人類世界,它只是透過寄生增殖的感染機制來維持其生存,而疫情正顯示人為干預對非人類世界的影響。姜教授指出,病毒透過其塊莖式(rhizome)的傳播軌跡,間接透露人類文明進程中垂直、樹狀發展模式(arboreal)的「不正常性」以及其對非人類的暴力。
接著,姜教授將疫情與人類世生態危機做一關聯,說明這兩個危機都透露人類和非人類「集合體」(“assemblages of the hybrid”)在地球生態圈的緊密關係。姜教授指出,自人類世以來,人類對非人類的統治欲望無止境,打破地球的平衡狀態,因此罪魁禍首即是人類本身。姜教授引援德勒茲的術語,說明人類的地位一直以來都高於非人類,其目的為在塊莖式發展的地球生態圈上,強制建立樹狀結構的一個宿主機器(host machine)。因此,人類需要的不是向病毒開戰,而是徹底反思其與非人類的共存方式。姜教授捨棄將人類世作為批判資本主義的政治概念等取徑,因為說明人類需承擔道德責任還不夠,反而是呼籲人類需對其在地球上的毫無根據的「主導」地位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反思。
姜教授藉由「本體論轉向」與「新物質主義」取徑思考人類作為宿主機器的論述。首先,本體論轉向所關注的是,當人類學家遇到與自己的現實概念不相容的時候,他們應將它視為真正的事實,或是當作純粹的信仰而否定,藉此提供一種「扁平」的本體論(flat ontology),以理解人類和非人類集合體的世界。姜教授指出,本體論轉向的出現是因為(以人為本的)現實已經改變,人類不得不面對長期排除在人類符號系統外的非人類面向。新物質主義則是指近年來在技術發展和生態災難背景下對非人類的哲學思考,其關注的層面包含科技與技術發展、集合體等面向。新物質主義否定舊唯物主義的主動主體/被動客體的劃分,也就是人類/非人類的劃分,因為不存在所謂的外部觀察者,而文化/自然、意義/物質等區分變得不再是準則。姜教授表示,新物質主義試圖建立一套以非人類為基礎的現實主義理論,也就是從認識論轉向本體論,並承認物質的內在活動。因此,人類目前的任務除了是用「低於人類」(less-than-human)的尺度思考,一方面需反思人類滅絕的不可避免性,設想沒有人類的世界。姜教授藉此指出,選擇隔離或追求經濟這種人本中心的二分選擇法是錯誤的。反而,經濟體系必須要適應病毒,以應對後疫情的世界。
姜教授以電影《滅絕》(2018)為例,思考人類不再作為的宿主機器的世界。《滅絕》主要描述美國南部因隕石撞擊而形成各物種交雜變異的「怪奇」生物圈。生物學家Lena與科學家進入生物圈探險,發現圈內因受到特殊微光的影響,人類與動植物跨越了各種界線而交織,甚至包括DNA與精神意識。Lena此時有兩種選擇,不是自己被微光影響,就是為了扭轉影響而抵抗。最後,微光通過細胞分裂像病毒一樣擴張,複製出Lena的克隆體並攻擊本尊。為了從攻擊中解脫出來,Lena成功將自己的死亡驅力(death drive)透過微光影響克隆體,克隆體因此自我毀滅。姜教授表示,微光的奇特在於跨異質物種的混合突變,它屬於塊莖式的發展,並顛覆了樹狀式的譜系生物學。在這邊,人類/非人類、動物/植物、物理/心理互相影響,一切物質都像病毒般在宿主上自我繁殖,而微光是突破人類宿主機器影響的塊莖集合體的象徵,就如影片所示,人類才是微光混合變異中的不正常因素:人類中心主義才是「不正常」。姜教授認為《滅絕》完美展現人類世迫切解決的議題:面對生態災難,人類仍從根本上維持人類中心主義並恢復「正常」,然而在後病毒時代,我們需要的是想像人類從宿主的地位走下來,成為地球的客人(becoming-guest)。最後,姜教授指出新物質主義的關鍵是要將這些不同的物質和集合體構成一個以物為本體的網絡。最後總結,姜教授表示,扁平本體論的創新之處是在於與傳統本體論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徹底決裂,對「物質」的關注將會是未來人文科學探索一個去人類中心主義世界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