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講座系列】第七場 Paradoxes of Cultural Property: Revisiting the “New Qing History” Under Comparative Auspices
2019年12月18日下午,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舉辦【尖端講座系列】第七場,主題為「Paradoxes of Cultural Property: Revisiting the “New Qing History” Under Comparative Auspices」,主講人為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Haun Saussy,主持人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楊肅献。活動一開始由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廖咸浩院長致詞,歡迎各位觀眾前來聆聽尖端講座,介紹高研院的研究方向,之後由主持人介紹Haun Saussy教授。
Saussy教授首先提出幾個關於文化挪用與爭論的例子,來顯示出當今對華裔與中華文化的理解有什麼缺漏與問題。
Saussy教授認為,現代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常常抹去了其中的滿族文化元素。其中一個原因是,滿州國在1930年代與日本帝國共謀了領土擴張,使得滿族身分在現代華人眼中並不是太正面。此外,滿族在公共論述與中國國家系譜上也完全缺席,但這並不代表滿族徹底消失,而是因為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運作導致了此一現象。
事實上,Saussy教授長期將歷史視為一種文本,觀察其如何變化。以美國新清史學界為例,其發展主要分成兩個方向:一、以征服和其他取得外國人口方式的超級帝國觀點檢視清帝國。二、分析清朝運用文化、慶典、語言藝術宣揚滿族和其他受其統治民族的關係。這兩種研究發向主要的爭論點在於文化如何與權力互動。1996年後,美國的清史研究有了新的方向,將清朝中國與英國、俄國、西班牙的殖民策略進行比較。這股新潮流強調反漢化和反漢人為中心的論點,並注重帝國與亞洲內陸非漢族文化連結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清朝研究的議題方向,包含清朝征服策略、非華人中心論和帝國施政,似乎挑動了中國史學家的神經,有些學者認為新清史的論點是美國對中國的詆毀。事實上,這類的批評事實上是受制於中國現行的國安法,禁止討論領土統一的問題,美國派別的論點牴觸這個國安法的基本信念。
新清史擾亂中華人民共和國意識形態的第二個原因是,對於非漢族的民族政策的重視。滿人對於偏遠地區以及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與漢人的統治方式完全不一樣,滿人以多元文化主義作為多元治理手法,得以和不同的民族保持聯繫。
接下來Saussy教授提到,他冀望能從文學中「找尋」世界文學
曾經與未來可能的樣貌。國家文學往往侷限讀者在單一的世界裡,從而忽略了少數民族、外來者的統治與殖民、宗教與科技的影響、地理位置相鄰從而產生的交流等等議題。對Saussy教授來說,亞洲文學內的漢字符號系統,可以做為大中華對話的入口,我們可以從中國各朝以來的詩文選集裡看到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的作品,不過這種交流往往只有單方面的,因為前現代時期中國沒有將以上這些國家的作品流傳回中國。另外,中國以前曾與廣大的非漢語世界交流,卻但學術界不曾重視這類的互動,不過,滿清時期的統治與文化交流政策或許可以讓我們一探此一領域的面貌。
Saussy教授認為,滿人十分理解他們的主權在不同角色中的轉換與統合,他們必須擔任北京皇帝、蒙古大汗、西藏的尊榮喇嘛,他們必須以雙語和翻譯身分進入中文世界,同時透過親屬關係、宗教或外交來跟非漢語世界協調,這就是滿清維持自身權力的方式。Saussy教授之後用滿人在西藏建立的關公廟為例:滿人透過將關公廟獻給西藏史詩英雄格薩爾王,讓多元語言與信仰嫁接混和在一起,創造新的類比。這就如同比較文學家所強調的技巧。
最後,Saussy教授強調,當有人提到世界文學一詞時,我們需要詢問的是這到底是哪一個世界、是誰的世界,才能確切瞭解文學的範圍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