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論壇系列九】3. 協商與內在抵抗: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現代派與歐洲戰爭文學
【高峰論壇系列九】「在死神的陰影下:戰爭的文化省思」第三場
主題:協商與內在抵抗: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現代派與歐洲戰爭文學
英文講題:Negotiation and Inner Resistance: The Modernist School and European War Literature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講者:鄺可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主持人:廖咸浩(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時間:11月29日(二) 15: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樓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講者簡介:
鄺可怡,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法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曾任法國巴黎人文科學研究院訪問教授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者。著有Du Langage au silence: L’évolution de la critique littéraire au XXème siècle、《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互為東西: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跨文化對話》;編校《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現正進行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RGC General Research Fund)資助之「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現代派對歐洲戰爭文學的跨文化閱讀(1937-1945)」研究計劃。
講座摘要: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不論是國際左翼文藝、蘇聯國防文學的「迻譯」,還是中國國內抗戰文藝的「外譯」,均被知識份子視為建構中國抗戰文藝的重要策略。中國左翼作家以外,三十年代的中國現代派「作家-譯者-編輯」羣同樣因應戰事而大量翻譯及評介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內戰、波蘇戰爭、西班牙內戰以及蘇聯的衛國戰爭等不同戰爭背景的歐洲戰爭文學,其中更廣泛包括人文主義、和平主義、社會主義、左翼國際主義、反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以至「同路人」作家等各種意識形態的戰爭書寫。是次講座將從跨越歐亞戰爭語境的角度,討論「南來文人」之中同是中國現代派的代表作家葉靈鳳,如何利用香港在英國殖民政府政治審查之下還未完全受制的「協商區域」,藉著翻譯歐洲戰爭文學發展「內在抵抗」的策略。又以葉靈鳳在香港淪陷以前翻譯法國左翼作家巴比塞(Henri Barbusse)的《火線:一個步兵班的日記》及蘇聯共產主義作家巴甫連科(Pyotr Pavlenko)的《紅翼東飛》為研究案例,探討譯者如何重新詮釋兩部作品以回應當下的中日戰事,並讓中國抗戰文藝呈現復雜多元、眾聲喧嘩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