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論壇系列八】大限將至:新能源與環境永續 3. 能源的未來:氫能之淨零路徑及發展方向
【高峰論壇系列八】大限將至:新能源與環境永續 第三場
主題:能源的未來:氫能之淨零路徑及發展方向
講者:馬小康(淨零排放協會秘書長、臺灣碳補存再利用協會現任理事長暨創會理事長)
主持人:黃錦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時間:2022年10月11日(二) 15:00-17:00
地點:臺大社科院419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論壇前言:
這幾年來(特別是今年),全球都深刻體會到了氣候變遷的嚴重性:暖化、洪災、乾旱、野火只是最直接的體驗。而連帶發生但仍隱而未顯的還有生物習性的改變、糧作生產的衝擊、病菌病毒的突變等等。這一切意味著原先2050的大限(即必須在2050達到零碳的目標,以便能讓地球氣溫不超過工業革命的1.5攝氏度),可能過於樂觀。聯合國原訂的目標是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必須減半,然而以目前各國所製定的因應計劃觀之,反而會比2010年超出14%。更何況我們目前對碳排量的估算,未必有認真考量區塊鏈及元宇宙等新科技在用電量方面驚人的增加。因此,零碳的目標必須要能更徹底的執行,否則大限將無法阻擋。減碳的方式之一在於新能源的開發(如氫能源)或舊能源的新用(如核能)。氣候變遷因科技而生,但科技能否力挽狂瀾呢?本論壇之系列演講將就「新能源」的開發,探索零碳的未來。
講者簡介:
馬小康現為臺灣淨零排放協會(ATNZE)秘書長、臺灣碳補存再利用協會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以及臺灣環境資源戰略學會理事長。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專案計畫研究員。
講座摘要:
為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並抑制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巨大 衝擊,淨零排放與碳中和已成為 2021 年全球最受矚目的關鍵議題。國際能源 署(IEA)在「Net Zero by 2050-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及「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20」中將再生能源發電、生質能、氫能和碳捕獲、再 利用及封存列為實現全球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關鍵技術,其中氫來源 多樣並具有再生性和「零污染」的清潔特點,可以減少關鍵部門的直接排放並 達到淨零排放。全球氫氣使用量從 2020 年的不到 90 Mt 擴大到 2030 年的 200 Mt。到 2030 年,全球生產的氫能中約有一半來自電解和剩餘部分來自煤 炭和天然氣。氫氣還能與天然氣混合,預估全球 2030 年的平均混合氣體積包 含 15% 的氫氣,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天然氣消耗量減少約 6%。
2022 年 3 月 30 日國發會宣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期待透過 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四大轉型面向,以及科技研發與氣候法治兩大治理基 礎,加速台灣的淨零目標轉型。其中提出氫能在煉鋼、化材、水泥等製程應用 方向並提出氫能在去碳電力將占達 9-12%。淨零路徑中氫使用的最初重點是轉 換現有化石能源的用途,這包括工業、煉油廠和電力中的氫氣使用工廠,以及 將氫氣混合到天然氣中以分配給最終用戶。報告內容將從研析國際及台灣產業 氫能發展概況提出氫、氨作為燃料和動力領域的應用效益,並從利用風電、太 陽光電以及生質燃料等零碳能源實現氫、氨的製、儲、運。再從現階段建築、 氫燃料電池及產業推動案例提出 2030 年氫能之方向與建議。由於 2050 年實現 淨零排放所需的減排量中,近一半依賴於尚未商業化的技術(IEA,2020c),國 發會提出「擴大光電風電、扶植地熱海洋能基載型綠電、燃氣+CCUS、進口碳 中和 LNG、氫氣發電燃煤轉為備用、建構無碳燃料體系」為方向;但相關的行 政制度、法規標準、工程技術、財務成本及民眾接受度,仍待建立及推動,以 達成 2050 年淨零排放(Net Zero)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