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計畫近況】東亞儒學研究計畫 二O一五‧冬

【計畫近況】東亞儒學研究計畫 二O一五‧冬

【計畫近況】

◇東亞儒學研究計畫

計畫總主持人:黃俊傑

本計畫延續1998年以來各階段的研究,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儒家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儒家經典與儒家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

本計畫首要之研究目標在於建構本校成為國際及漢語學術界「東亞儒學」研究之重鎮,並致力於在二十一世紀文明對話新時代中,深入發掘東亞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東亞儒學研究上推陳出新,開創新局,使本校成為「東亞儒學」研究之重鎮。

分項計畫

♢東亞儒學史中孔子形像與解釋之變遷及其思想史的涵義

孔子形象之建構與變遷,係東亞各國思想與文化變遷之溫度計,既顯示東亞各國歷史之轉捩點,又體顯東亞各國儒家「道統」與「治統」之不可分割性、互為緊張性及其不穩定之平衡性。本研究以「孔子形象」之變遷作為研究主軸,可以深入分析東亞各國思想之升沉與世運之興衰。

♢李退溪與東亞儒學

本研究擬以五年為期,研究韓國大儒李退溪(名滉)的儒學思想及其思想與東亞儒學的關係,除探討李退溪對朱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對陽明學的批判,並探討退溪學在東亞儒學史的意義和地位

♢東亞儒學視域中韓國朱子學與陽明學之交涉

本研究主要探討東亞儒學中的變化氣質說。先以宋明理學為核心,探討伊川、朱子、陽明、蕺山等人變化氣質說的內涵,後以日、韓儒學為中心,探討中江藤樹、山崎闇齋、李退溪、鄭齊斗等人在變化氣質說上的特殊之處。最後則分析東亞儒學中有關身體論與工夫論的幾種主要類型,並探討東亞儒學之身體論與工夫論的內涵。

♢東亞儒學視域中朝鮮儒者丁若鏞與越南儒者黎貴惇的經世學思想

本研究擬由探究朝鮮儒者丁若鏞與越南儒者黎貴惇的經世學思想,企圖呈顯東亞儒學的同質性與地域的異質性,一方面也想藉由這樣的討論,探究儒學在面對西學時,如何產生具有現代性的思考,而可有其有別於西方現代性的發展。

♢近代日本新學問的形成與傳統儒學思想的轉化

本研究探討阪谷朗廬、中村敬宇、岡倉天心、津田左右吉、和辻哲郎等五位跨越德川幕末及明治時代的知識人之思想體系,以及他們對傳統儒學思想價值的認知,論述東西文化融和的重要性。

【計畫執行近況】

總計畫(主持人:黃俊傑)

1.學術研討會

(1)黃俊傑院長於8月10日出席由本院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等主辦之「東亞青年儒家論壇暨研習營──儒家倫理與性情之教」,發表主題演講:〈為什麼在21世紀必須重溫儒家人文精神?〉,並於14日出席結業式。

(2)黃俊傑院長於8月11日至12日出席由本院主辦之「東亞視域中的中華∕中國意識」研討會開幕致詞,並主持其中兩場「韓靜遠教授講座」。

(3)黃俊傑院長於8月15日出席由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之「東亞視域中儒學的在地化與普世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東亞儒家「仁」學的起點: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

(4)黃俊傑院長於8月20日至21日出席由本院主辦之「日本儒學視域中的東亞倫理學」國際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從東亞視域論德川日本儒者的倫理學立場〉。

(5)黃俊傑院長應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邀請,於9月1日出席「儒家道統與民主共和」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東亞儒學」的視野及其方法論問題〉。

(6)黃俊傑院長於10月2日出席由本院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系、中國文化大學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共同主辦之「通識教育與哲學教育」研討會擔任〈博雅教育及其辯證講題〉之與談人。

(7)黃俊傑院長於10月17日出席由本院主辦之「第二屆臺大高研院訪問學者」學術研討會並擔任第一場講題之主持人。

(8)黃俊傑院長於11月5-6日出席「Equality, Freedom and Governance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Democracy and Market Economy」國際學術研討會。

(9)黃俊傑院長於11月14日出席本院與本校教務處合辦之「21世紀大學之理念與臺灣高等教育的展望」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21世紀亞洲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全球化時代的觀點〉。

(10)黃俊傑院長於11月20-21日出席由本院與中央研究院合辦之「中國再起:一個歷史與國關的對話」研討會,並擔任講題一:〈歷史對於中國的對外行為可以提供多少解釋〉之主持人。

(11)黃俊傑院長於12月3日出席「Kobe University Global-link Forum in Taipei— Re-realiz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and Japan: Corporations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國際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Why Speak of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12)黃俊傑院長於12月4日出席「第33屆全國通識教育教師」,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東亞儒家教育哲學及其21世紀的新啟示〉。

 

2.專題演講

(1) 黃俊傑院長於10月12日於臺大藥學院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醫藥教育的人文精神基礎〉。

(2) 黃俊傑院長於10月26日於臺大藥學院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東亞儒家的生死觀及其21世紀的新思考〉。

(3) 黃俊傑院長於11月23日於臺大藥學院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生命教育學習的四個關鍵詞〉。

(4) 黃俊傑院長於11月26日於元智大學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生命教育學習的四個關鍵詞〉。

3.專書

(1) 黃俊傑教授編:《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

孔子形象在東亞文化史中的變遷及其意義,一直欠缺全面性探討的專著。孔子形象之建構與變遷,係東亞各國思想與文化變遷之溫度計,既顯示東亞各國歷史之轉捩點,又體顯東亞各國儒家知識系統(「道統」)與政治權力系統(「政統」)之不可分割性、互為緊張性及其不穩定之平衡性,所以,以「孔子形象」之變遷作為研究主軸,可以深入分析東亞各國思想之升沉與世運之興衰,此為編輯本書之用意。

 

(2) 黃俊傑教授著:《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進入21世紀之後,大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是,大學也面對兩項嚴峻的挑戰:一是通訊科技與全球化趨勢的迅猛發展,使各國的大學教育趨同潮流加速發展,二是世界各國大學教育市場化與知識商品化的潮流,更為加速發展。

現代大學應如何因應21世紀的新挑戰呢?本書作者將多年來開授同一名稱之通識課程的授課稿本,撰寫成冊,全書共十四講,分為「導論」、「傳統與現代」、「實踐」、「展望」等四篇,以臺灣高等教育之現狀作為焦點,探索大學之理念及其實踐。本書並展望21世紀大學教育之願景,指出「世界的轉化」源自於「自我的轉化」。作者希望藉由重訪大學之理念,引發讀者思考因應挑戰之對策。

子計畫二:李退溪與東亞儒學(主持人:陳昭瑛)

1.學術活動

(1)8月2-3日出席兩岸四地朱子學研討會,台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福建省閩學會、江西上饒師範學院朱子學研究所、安徽省朱子研究會、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的「2015兩岸四地朱子學研討會暨儒商論壇:朱子學的普遍命題與地域特色」,並擔任朱子學論壇(九):朱子學與文學藝術的論壇主持人。

(2) 8月4-5日出席由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的「2015青年學者東亞儒學國際論壇」,並擔任第三場的主持兼評論人。

(3) 8月15-16日出席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東亞視域中儒學的在地化與普世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東亞視野下的韓國荀子學〉一文。

(4) 9月1-2日出席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臺灣師範大學頂尖大學研究計畫漢學研究團隊、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的「儒家道統與民主共和」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荀子的法哲學初探〉一文。

(5) 11月14-15日出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邯鄲學院主辦的「荀子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荀子的性惡說:性之惡及其克服〉一文。

 

2.專書

(1)陳昭瑛著,池田辰彰、池田晶子譯:《台湾と伝統文化──郷土愛と抵抗の思想史》(東京:風響社,2015年)

(2)陳昭瑛著,韓仁熙、金中燮、朴成林譯:《대만과 전통문화》(台灣與傳統文化)(首爾:韓國外國語大學知識出版院,2015年)。

 

子計畫三:東亞儒學視域中韓國朱子學與陽明學之交涉(主持人:李明輝)

1.出版專書

林月惠、李明輝編《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出版社:臺大出版中心。

 

2.出席會議

(1) 11月28-29日出席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主辦的「儒學的歷史敘述與當代重構」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牟宗三誤解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嗎――與方旭東教授商榷〉。

 

3.出國訪問

9月20-26日訪問浙江大學,發表三場演講:為「東方論壇」發表「關於港臺新儒家的政治哲學」,為「沈善洪中國哲學講座」發表「儒家倫理學與德行倫理學」,為「舟山東方論壇」發表〈當代儒學在臺灣的歷史與發展〉。

11月16-17日訪問廣州中山大學,與日本法政大學哲學系牧野英二教授對談康德的「永久和平論」,並發表演講〈我研習康德哲學的經過與心得〉。

 

子計畫四:東亞儒學視域中的身體與工夫:以變化氣質說為線索(主持人:林永勝)

1.期刊論文

(1)〈作為樂道者的孔子─論理學家對孔子形象的建構及其思想史意義〉,刊於《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三期(新竹:2015年6月),頁5-48。

(2)書評,陳逢源著,《「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中國文折研究集刊第四十六期(2015年12月),頁159-165。

 

2.研討會論文

〈二重的心論─以道心說的流變為線索〉,發表於台灣中文學會、台大中文系合辦之「漢族語言、文化與其他文明之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0月)

 

3.出國訪問

2015年11月前往日本京都大學參訪並蒐集資料。

 

子計畫五:東亞儒學視域中朝鮮儒者丁若鏞與越南儒者黎貴惇的經世學思想(主持人:蔡振豐)

1.專書

(1) 蔡振豐教授、林永強教授與張政遠教授合編:《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出版社:臺大出版中心。

  本書論文大多涉及了「跨學科」與「跨文化」的研究,以「個人」(人格)與「自我」的概念作為串貫,當中包括中國思想、德國哲學、英國哲學、京都學派、當代新儒家哲學與臺灣日治時期哲學。所論及的中西思想家,主要有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王弼、王陽明、康德、海德格、謝勒、格林、西田幾多郎、田邊元、阿部次郎、和辻哲郎與洪耀勳等;主題方面,主要由人格、身心、語言與意識、場所、媒介、人間與實存等議題組成。在個人與自我之概念的研討上,應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

 

(2)蔡振豐著,金中燮、金澔譯:《다산의 사서학:동아시아의 관점에서》(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首爾:너머북스,2015年)。

 

子計畫六:近代日本新學問的形成與傳統儒學思想的轉化(主持人:徐興慶)

1.出國訪問

(1) 6月29日至7月9日訪問(天津)南開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清華大學等處,期間出席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主辦之「文明的對話與比較:以中日儒學為中心」討論會暨「王家驊先生文集《中日儒學:傳統與現代》出版研討會」,發表論文:〈有關日本德川博物館藏品的相關文獻釋解〉。

(2) 7月31日至8月6日訪問(東京)二松學舍大學,期間出席日本德川博物館∕二松學舍大學合辦之「水戸德川家旧蔵史料調査報告会:水戸徳川家が守り伝える江戸の教え」,進行專題演講:水戸藩の伝統学問—東アジア、西洋文明との関係をめぐって。

(3) 8月24-31日訪問哈爾濱師範大學與(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期間出席哈爾濱師範大學∕京都大學∕臺灣大學合辦之「東北亞的歴史、現在與未来—文化交流與相互認識」東北亞学學術論壇2015,發表論文:〈水戸彰考館における史料調査の栞〉;出席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之「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的朱舜水」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水戶藩學問形成與東亞及西洋文明的關係〉。

(4) 10月22日至11月5日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期間出席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日本學研究中心主辦之「近代日本的中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和辻哲郎的傳統與「近代」思想的轉化〉。

(5) 12月4-6日訪問日本柳川,期間出席日本柳川市政府∕柳川市教育委員會∕柳川古文書館合辦之「世界の中の安東省菴」國際學術研討會,進行專題演講:〈江戸時代初期の日中文化交流と安東省菴〉。

 

2.主辦/主持/出席會議

(1) 6月27日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日本的鎖國與開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

(2) 10月2-3日與中央研究院「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跨國界的文化傳釋」研究計畫合辦「黃檗宗與十七世紀的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進行專題演講:《天閒老人獨立性易全集》出版的意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