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近況】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兩岸三地社會轉型之比較研究計畫 二O一五‧冬
【計畫近況】
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兩岸三地社會轉型之比較研究
計畫主持人:林惠玲、周嘉辰、古允文
二十世紀臺灣、南韓、香港、與新加坡的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對象,首先,它們驗證了從貧窮到富足、從落後到發展的可能性;其次,它們發展的期間與所採用的發展策略,具有某種程度的共通性;第三,臺灣、香港、與新加坡都是華人國家,南韓則是受到中華文化很很深的影響。由於它們的發展,促進了東南亞各國、乃至中國經濟的開放與發展。
為什麼臺灣、南韓、香港、與新加坡能夠獲致快速的成長成為發展國家?有多種理論試圖解答這個問題,多數認為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職能,或可統稱為「發展性國家論」(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hesis)。雖然「發展性國家論」某種程度上可說明政府職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不過有可能被認為,只要政府積極介入經濟活動,即可能獲得快速的經濟發展。
然而二十一世紀,一方面由於民主化與社會多元化,促使各國政府追求的目標更為多元,追求經濟公道比追求經濟發展可能更受到重視;另一方面,由於全球化的結果,資源快速流動,各國政府的政策部分受到影響,例如全球化使得資源快速移動,勞動市場的轉變,導致失業率增加、貧富差距拉大等現象,結果「貧窮」已經成為一種跨階級的問題,甚至是人民生命歷程中一段普遍存在的過程。因此,現在我們究竟還是遵循過去的發展模式、還是採用或創造新時代的發展道路?國家治理與社會創新乃成為重要的議題。
【分項計畫】
「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兩岸三地社會轉型之比較研究」計畫,是從「治理」(governance)的三個主要面向:公共治理、經濟治理、與社會治理切入,將研究對象放在兩岸三地,希望從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與思想,來比較分析台灣、香港、與大陸等三個華人社會的政策。這是一個創新的模式,我們的基本研究議題如下:
◊經濟治理:
臺灣採取混合式自由經濟制度,歷經60年的發展,從開發中國家進入已開發國家。其製造業從以生產代工的OEM、ODM為主的方式,逐漸轉型為以品牌製造(OBM)為主的生產方式。相對的,中國大陸是一個由社會主義轉型為市場經濟的國家,其產業結構以製造業為主,生產方式大多是以代工的OEM,在品質與創新上與臺灣仍有相當的差距。對兩岸的產業或廠商而言,面對全球化,所面臨的競爭,與可能的合作模式,藉此提升兩岸的經濟發展方法與人民福祉。研究的重點包括,兩岸廠商的生產的附加價值、勞動生產力,或總要素生產力等,其差距為何?而其影響因素又為何?在東亞的競爭地位又如何?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並做比較。
◊社會治理:
快速經濟發展導致兩岸三地社會生活型態的轉變,本計畫試圖比較研究臺灣、中國大陸、香港的社會福利改革經驗,並探討其在東亞福利體制與中國福利研究的理論與經驗意涵。在過去,對於東亞福利體制大都集中在臺、港等傳統發展型福利國家的討論;對於中國福利研究則只集中於大陸的社會保障改革經驗的討論。本計畫希望建立起廣義下的大中華社會福利比較研究,以期加深理解在不同的現代化路徑中,不同的華人社會的福利制度如何因應。因此,本計畫將從1990年代以後兩岸三地的政治、經濟、社會的轉變,來探討各自的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政策的變遷,藉以理解兩岸三地各自特殊發展的社會問題。研究的重心放在養老年金、醫療保障、失業救濟等經濟安全項目,以及被視為「最後社會安全網」的社會救助制度。此外,隨著三個華人社會都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照顧與治療(care & cure)的政策與制度的討論也是本計畫的焦點之一。
◊公共治理:
近年來,政治學界對於比較威權主義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進展。在最近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將焦點置於威權體制內部具有民主形式的機構,包括政黨、立法機構、與半競爭性選舉等,探究威權體制設立這些機制的原因,以及這些機制是否有助於威權政體的穩定與持續。中國大陸政府目前正積極地嘗試引進多項機制,以改革其立法體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社會意見進入立法過程。建立了許多新的參與管道,包括召開聽證會或座談會,以及公開法律草案以徵求社會意見等。本計畫聚焦於開門立法,探討其出現的原因與施行情況,在實際研究進程中,將依據開門立法出現的三項可能原因,即社會力量的施壓、資訊蒐集的需要、與對抗部門立法的習慣,依次討論相關目標的執行效果。
本整合型研究計畫從三個方面來討論,將有助於增進對中國大陸的研究與瞭解,同時提升對受到中華文化與儒家薰陶的地區的研究與瞭解。因此有利於充實人文高等研究院之東亞文明總計畫的內涵,並且,更將使得臺灣的發展經驗,供當代中國大陸的發展借鑑,而對中國大陸的未來產生實質的影響,這將是臺灣大學推動中國大陸研究的長期績效。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創出新的研究方向,不是狹隘的「中國大陸研究」,而是更具開拓性的「大中華研究」。
計畫執行近況
子計畫一:臺灣企業與中國企業生產力與創新能力及其比較分析之研究(主持人:林惠玲)
1.學術交流活動
(1)林惠玲教授於9月30日參與由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與臺灣經濟學會共同舉辦之《困局中的台灣經濟何去何從?》論壇,擔任「台灣投資意願低迷的根源與克服之道」議題之與談人。
(2)亞太創新學會第六屆年會(The 6th Asia-Pacific Innovation Conference)於2015年11月19日~21日在中國大陸浙江大學召開,林惠玲教授受邀擔任Keynote Speaker。演講題目為:Intangible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Taiw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在40分鐘的演講中,林教授從實證經濟的角度,探討臺灣無形投資與創新的績效。以計量經濟的方法,分析各種無形投資的投入的影響因素,以及無形投資對產業的的重要性。,並與先進國家的無形投資做比較。
分項計畫:社會治理(主持人:古允文)
本期暫無近況更新
子計畫二: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以中國大陸的開門立法與治品質為例(主持人:周嘉辰)
1.學術交流活動
(1)「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子計劃「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主持人周嘉辰助理教授於104年10月13至24日,赴韓國首爾市,參加第二屆世界北韓研究研討會(The World Conference on North Korean Studies 2015 ),發表論文 “The Cas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Korean Peninsula”。
(2)「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子計劃「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主持人周嘉辰助理教授於104年11月5至6日,參加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國際研討會「Equality, Freedom and Governance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Democracy and Market Economy」,發表論文 “Chinese Bureaucracy in an era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Pluralization”。
(3)「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子計劃「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主持人周嘉辰助理教授於104年11月7至8日,與台灣大學國發發展研究所唐代彪副教授、鄧志松副教授,赴中國大陸廣州市,參加廣州大學兩岸農村治理研討會,發表論文「農民走上街頭:台灣農民抗爭的歷程分析」。
(4)「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子計劃「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主持人周嘉辰助理教授於104年12月15至17日,與長庚大學醫學系、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共同主辦「中國大陸醫療體制改革」研討會,邀請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副主任和經緯助理教授、長庚大學醫學系副主任劉嘉逸教授、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程樹德副教授、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林雅萍副教授、浙江中醫藥大學曹維明講師、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王占璽博士後研究員、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劉惠敏常務理事等國內外學者專家參與研討。
(5)「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子計劃「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共同主持人童涵浦助理教授於104年9月3日至6日間赴美國舊金山參加2015年美國政治學年會,發表論文“Explaining Individual Trade Policy Preferences: A Neuro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童涵浦助理教授至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論文
(6)「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子計劃「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共同主持人童涵浦助理教授於104年7月13日赴美國華盛頓特區參加由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主辦的「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研討會,發表論文“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China’s Authoritarian Institutions under Xi Jinping: An Analytic Narr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