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新近出版品介紹】二O一五‧冬

【新近出版品介紹】二O一五‧冬

 

【新近出版品介紹】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本院出版的《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2卷第2期(總第24期)於2015年12月出刊。本期學刊的專號主題為「東亞視域的交錯」(The Interface of East Asian Perspectives),共收錄「專題論文」三篇,「研究論著」四篇,「研究討論」三篇,以及「書評」一篇,總共十一篇文章。

 

  本期專號所刊三篇論文,都在不同程度之內,也在不同面向之間,闡釋了東亞交流中「文本的開放性」、「概念的游移性」與「人物的主體性」的特質。

 

  第一篇論文〈《易經》在近世琉球的流傳概述〉是吳偉明教授所撰,概述《易經》在近世琉球的流傳。《易經》這部經典內涵廣大悉備,二十世紀港臺新儒家的精神導師熊十力(1885-1968),曾以「易海」一詞稱讚《易經》之極高明而道中庸之思想特質。二十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為德國漢學家尉理賢(Richard Wilhem,1873-1930)的《易經》德文譯本寫引言時,曾用「共時性原理」(principle of synchronicity)一詞,形容《易經》這部經典中所展現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與西方的「因果律」(causality)正好相反,所強調的是事件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及其與觀察者主觀心理狀態之互動關係。吳偉明的論文告訴我們:雖然琉球學者並無闡釋《易經》的著作,但是與《易經》相關的陰陽五行說及卜筮對琉球民俗卻有很大影響,而且融入琉球本土文化,而被琉球人應用於風水、占卜、民間信仰、醫學及建築等不同領域。吳教授的這篇論文,不僅為東亞儒學領域中的琉球儒學研究開啟一個新的視窗;也啟示我們:《易經》不僅是東亞文化與思想中的「大傳統」之核心經典,而且,在東亞庶民生活的「小傳統」中,也有其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這篇論文也從《易經》之東傳琉球之個案中,具體地說明:在東亞文化交流中,如《易經》這種經典文本之開放性極具關鍵性之地位。正是由於文本之開放性,所以,文本不僅可以召喚異域的知識菁英起而加以詮釋,也可以影響一般庶民大眾的日常生活。

 

   第二篇論文〈藤原惺窩的東亞觀――對明朝、朝鮮、安南三國的省視〉,作者王明兵教授,以日本近世朱子學大師藤原惺窩(1561-1619)為中心,探討藤原惺窩身處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葉東亞歷史巨變中的回應。王明兵分析藤原惺窩所提出的與明朝及朝鮮的外交對應策略,以主張日本應發展與安南之經貿關係。凡此種種主張,均顯示藤原惺窩的東亞世界觀,也顯示作為日本儒者的藤原惺窩的主體性。這篇論文在相當程度之內,也可以啟示我們:所謂「他者」(如明朝、朝鮮或安南),常常是透過觀察者(如藤原惺窩)的「自我」,而折射出來的「他者」形象,因此,在文化交流的「自我」與「他者」的互動之中,最關鍵的就是「自我」主體性之建立。東晉學者郭璞(276-324)《山海經‧序》嘗云:「物不自異,待我而後異」,旨哉斯言!

 

   第三篇論文〈臺灣認同論述中的「日本」:「哈日」年輕人與「親日」年長者的情感結構〉,作者李明璁教授分析臺灣人的認同論述中,「日本」這個概念或符號,如何被不同世代的臺灣居民所挪用,以作為想像或建構自我認同之重要基礎。這篇論文觸及東亞文化交流中,常見的重要概念(如「中國」或「日本」)之游移性與可被塑造性的現象。以東亞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中國」這個概念為例,在古代中國經典中的「中國」這個詞稱,基本上是「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合而為一的一個概念,但是,當「中國」個概念隨著儒家經典而東傳朝鮮與日本之後,它經歷了異域知識分子的挪用(appropriation)、創新(innovation)與比附等各種新詮釋,呈現異域人士之「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緊張性,十八世紀德川時代的日本學者甚至將「中國」一詞挪用來指稱「日本」。李明璁的論文以「日本」這個概念∕符號為中心,分析臺灣的「親日」年長者與「哈日」年輕人這兩個不同世代,對於理想化了的「日本」的想像與建構。這篇論文在當代中外學界有關臺灣認同問題的研究論著中,別樹一幟。過去相關研究多半聚焦在臺灣居民如何受到外來文化(如日本文化或戰後美國文化)的影響,這篇論文則化被動為主動,觀察臺灣的人如何主動建構被理想化了的「日本」形象。其次,這篇論文如果放在十九世紀以降各形各色的「日本人論」的論述脈絡中來看,也以臺灣人的「日本人論」為例,開啟了一個「日本人論」研究的新視窗。

 

  「研究論著」第一篇是" Classical Daoism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From Abduction to Ars Contextualis in Early Daoist Cosmology (全球化時代的古典道家思想:從溯因推理到早期道家宇宙論中的語境化方法)",作者Roger T. Ames(安樂哲)教授。本文探討了由於中國全球性影響形成的文化變遷,這種經濟和文化主導權的戲劇性重構,對於長久以來受到強大的自由主義所主宰的菁英世界文化秩序帶來的改變;同時在新興的文化秩序的演進中,傳統的中國習俗和價值觀扮演的角色。當我們尋找必要的文化資源來因應前面被描述成完美暴風的全球與國家困境時,可能會預期必須在價值觀、意圖和行為上做出改變。本文認為,像經典道家宇宙觀這樣的人類資源,或許能使人類度過這場完美暴風,抵達寧靜海。

  第二篇"A Way of Learning: Bridging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with Contemporary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s(一種學習方法:銜接古代中國的教育哲學和當代的學習評估與學習組織)",作者James D. Sellmann教授。本文探討教育和學習發生的過程。為什麼有些個人和團體似乎比較能從教育中獲益,為什麼他們的學習能力似乎比其他人更好?中國的王朝體系靠士大夫支撐了近兩千年。對菁英而言,教育是從家裡開始的。從家庭和村裡的學堂,到國家的官僚體系,衡量士大夫成功與否的標準,在於他們有沒有能力締造寶貴的成果。士大夫為官僚體系的成員,主宰自然和人為資源及國家力量的供應。這些士大夫大多會自我監控,並且採取目標導向的作法。士大夫的身分非同小可。一旦他們失敗,有人就失去了生計,有時失去性命,在極端的情況下,連朝代都會滅亡。這些士大夫多半是成功的,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本文主張,當代有關學生學習成果的問題和處理方法,不妨參考古代中國激勵和成就學生求學的方式。帝制中國擁有自己的「自由派教育」,同時當代美國的自由派教育可以藉由分析、整合和重視其他的學習和教育形式,來強化其全球性、多元文化及世界公民的概念、理想、價值觀和信念。

  第三篇"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Romanization in Taiwan and Its Implications (語言、文化與認同:臺灣的羅馬拼音及其意涵)",作者林姵吟(Pei-yin Lin)教授。本文認為,臺灣由於其殖民歷史、國民黨政府的文化政策,及其社會的多族群本質,成為一個能呈現語言與政治之間複雜關係的佳例,從而探討二十世紀曾於臺灣提出或頒佈的羅馬拼音方案背後蘊含之重層政治。論文首先回顧臺灣的不同羅馬拼音方案,然後挑選三個在不同時期施行的羅馬拼音方案來闡述語言與跨族群交流間之關係。主要探究的例子為蔡培火(1889-1983)的羅馬拼音方案,輔以戰後臺灣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羅馬拼音政策,及臺灣原住民文學中的羅馬字音譯書寫。本文指出羅馬拼音在臺灣的三種不同使用方式:即作為剷除文盲的工具、與國際拼音法接軌的手段,以及族語書寫的嘗試,也釐析上述三個羅馬拼音案例中的意涵。

  第四篇"The Agricultural Ethics of Ninomiya Sontoku(二宮尊德的農業倫理觀)",作者Tomosaburo Yamauchi(山內友三郎)教授。本文以全球環境危機的新角度,重新審視日本江戶時代的農聖二宮尊德的環保思想與實踐。對於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這個令人費解的問題,尊德務實的解決方案是讓兩者共生合作。天地、先祖、父母和君上都對人有恩,因此我們必須報恩。他身體力行、並建議人們仿效的主要美德,是在農業和經濟上做到勤、儉、讓,藉由贊天地之化育而增加大自然的物產。這是尊德的「報德」教育。尊德最後拯救了六百多個村民和數萬名百姓,除了挽救遭受天災的農田,也協助百姓達到經濟和精神上的獨立。尊德的成就證實了他的信念:相較於現代西方的權力政治和自利經濟,儒家的仁政更能帶給人們幸福,同時讓大自然休養生息。

 

  「研究討論」第一篇是"Towards a Confucian Global Governance(邁向儒家式的全球治理)",作者Pio García教授。由於私營與國有企業前所未有的宰制,如今全球經濟不再以所有人的福祉為導向,而是極力擴大投資者的利益,拉開貧富差距。論者批評唯私人利益是從,導致了道德赤字,並指出當代文明需要關懷人類與環境的「責任倫理」。各種歧異的治理觀已成為全球化討論的爭點。本文試圖從儒家思想的角度回答下列問題:是否有可能糾正當代文明的自毀傾向?怎樣的改變能夠克服熵性全球化以確保永續生存?何種組織能擔此重任?進而論證:對於建立另一種全球化模式以修正當今的自毀傾向,儒家的和諧觀至關重要。

  第二篇是"The Confucian Ethics of Junzi in Contemporary Light Capitalism(儒家倫理中君子概念對當代輕薄型資本主義的啟示)",作者Thomas Taro Lennerfors教授。本文從分析與規範性的層面審視儒家資本主義的意義。首先,從論述與實踐兩方面呈現儒學與資本主義的關聯;其次,此種關聯不限於概念性的。藉由考察儒家倫理與君子之學,本文指出儒學在改造資本主義上可以發揮創造性的作用。

第三篇是〈當代新儒學的孟子詮釋與作為方法的「康德」――兼論新外王及其「去政治化的政治」〉,作者許育嘉教授考察當代新儒家以康德詮釋孟子一派的理論,藉由聯繫新儒家的政治思想(新外王),指明以康德為方法,以儒學為目的之詮釋學境遇,從而使當代新儒學能超越自由主義政治界線,把論域擴及批判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在自由主義失落的幸福承諾中,反省「權利優先於善」與「善優先於權利」兩個範疇和孟子思想之間新的可能向度;同時也把論域拉回「以中國為方法,以世界為目的」之「當代性」視野內。「以中國為方法」乃是強調在帝國與民族國家二元論解構的基礎上,把迄今的中國近代定位在從一開始走的就是與歐洲不同的歷史道路。「當代性」則是當前因「中國崛起」而在臺灣產生的以「帝國∕民族國家」二元對立為前提的「中國論述」或「中國想像」。新儒學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套用西方啟蒙模式的論述,這將包括中國社會體制的「內發性近代」如何被說明,中國革命(包括國民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兩條現代化道路如何被梳理等面向。

 

  最後,「書評」是〈再論儒家、康德倫理學與德行倫理學――評唐文明的《隱秘的顛覆》〉,作者李明輝教授,評論的重點集中於兩個問題:第一、唐文明對康德倫理學與德行倫理學的理解;第二、唐文明藉德行倫理學詮釋原始儒家的進路。由於唐文明的儒學詮釋係以他所謂的「現代道德主義」作為對照,而康德倫理學被歸入其中。因此,在唐文明的眼中,牟宗三的儒學詮釋只是將這種「現代道德主義」強加於儒家傳統的結果。本文指出唐文明對康德倫理學的理解受限於長期以來流行於西方學界的成見,無視於近年來西方的康德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康德倫理學尖銳對比於德行倫理學」的誇張圖像。就問題意識而言,唐文明對「原始儒家」的詮釋其實也暗中預設了「現代道德哲學∕古代道德哲學」的二元思想架構,這樣的二元思想架構只是對問題的過度簡化。因而唐文明此書對原始儒家的詮釋、對康德倫理學的批評,以及對牟宗三的批評,都是問題重重、值得商榷的。

 

《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本院「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出版的《東亞文明研究叢書》書系,下半年出版一冊新書:

  叢書100,蔡振豐教授、林永強教授與張政遠教授合編:《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

  本書論文大多涉及了「跨學科」與「跨文化」的研究,以「個人」(人格)與「自我」的概念作為串貫,當中包括中國思想、德國哲學、英國哲學、京都學派、當代新儒家哲學與臺灣日治時期哲學。所論及的中西思想家,主要有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王弼、王陽明、康德、海德格、謝勒、格林、西田幾多郎、田邊元、阿部次郎、和辻哲郎與洪耀勳等;主題方面,主要由人格、身心、語言與意識、場所、媒介、人間與實存等議題組成。在個人與自我之概念的研討上,應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

 

《東亞儒學研究叢書》

  本院「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出版的《東亞儒學研究叢書》書系,下半年出版兩冊新書:

 叢書21,李明輝教授與林月惠教授合編:《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

  本書以「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為主題,著眼於韓國儒學研究的第二序反思,涉及對殖民地史觀下的韓國儒學研究、其方法論與解釋框架之批判,進而對韓國儒學研究提出新展望。全書以2012年「東亞視域中的韓國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所發表的論文為主,兼及此一議題的期刊論文,匯聚長期關注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的韓國、日本、臺灣等地學者之研究成果,以東亞儒學的視域,展開學術對話的宴饗。全書共收入韓國、日本、臺灣等地學者的十一篇論文,可說是此一議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大多學者對於高橋亨以「主理派∕主氣派」來詮釋韓國儒學史的解釋框架,進行客觀的評價與深入的批判。從後殖民的角度來看,唯有徹底清理並客觀評價高橋亨的韓國儒學研究,才能擺脫其韓國儒學史的解釋框架,凸顯韓國儒學研究的主體性。猶有進者,更有學者或從朝鮮儒學的資源,或從比較哲學的視域,超越高橋亨的解釋框架,展開新的思想冒險與哲學嘗試,以活化韓國儒學研究。本書的出版,標示臺灣對於韓國儒學研究的新進程,除了提升中文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水準之外,並與東亞學界平等對話,相互激盪,同時回應韓國與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顯示臺灣在韓國儒學研究上的開創性與開放性。

 

  叢書22,黃俊傑教授編:《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

  孔子形象在東亞文化史中的變遷及其意義,一直欠缺全面性探討的專著。孔子形象之建構與變遷,係東亞各國思想與文化變遷之溫度計,既顯示東亞各國歷史之轉捩點,又體顯東亞各國儒家知識系統(「道統」)與政治權力系統(「政統」)之不可分割性、互為緊張性及其不穩定之平衡性,所以,以「孔子形象」之變遷作為研究主軸,可以深入分析東亞各國思想之升沉與世運之興衰,此為編輯本書之用意。

 

《身體與自然叢書》

 本院「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出版的《身體與自然叢書》書系,下半年出版三冊新書:

  叢書07,吳冠宏教授著:《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

  玄學研究長期置身於湯用彤以宇宙論及本體論來界分漢代思想與魏晉玄學的典範論述,因此向來視魏晉氣論為漢儒舊思維的殘留,而未能給予應有的重視。有鑒於此,本書一則依據情之有無的論題,重探何晏、王弼與郭象的玄學軌跡,二則嘗試與當代氣論接軌,探源於《莊子》,開啟「氣」的視域,從嵇康〈聲無哀樂論〉出發,向〈琴賦〉(音樂)、〈明膽論〉(才性)、〈宅論〉(養生)三個面向予以延伸落實。本書透過「情」與「氣」的前呼後應,共同攜手來突破向來以本體論為宗之魏晉玄學的框限,提出「走向嵇康」的進路,有效地連結玄學與魏晉感文化、才性論的關係,並使形式化的玄學走向生活化的玄學。深盼這一趟開之以「情」又繼之以「氣」的探索之路,得以重塑嵇康在魏晉玄學史上的角色,進而與向來蔚為主流的有無之論,共同勾勒出更為完整的玄學史圖像。由是思想史上的氣論,亦終於能在此承先啟後,成為足以血脈一貫的學術風潮。

 

  叢書08,鄧育仁教授著:《公民儒學》。

  價值衝突不是只有善惡的衝突。在民主多元以及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科技交錯的情勢裡,典範、觀點、事實築構與問題設定方式的衝突,常是良善價值之間的衝突。再者,民主政治總隱含毀壞民主根基的力量:如果要維持單一共同的價值觀點,就必須採用摧毀民主制度的手段;如果要尊重異己、維護民主多元,那麼,在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中,總會有不得不用上權謀操縱以形成多數優勢的手段的時候,然而用上這種手段已經是毀壞民主根基的開始,而且這種手段,一旦上手,會讓人不斷捲入而成為誰也難以擺脫的政治格局。在回應良善價值衝突與民主自毀根基的問題中,本書以自由平等的要求為準,由淬煉儒學菁華,提出一種故事思考為模式、終身行之為承諾的故事地位的要求:每一個人都有新啟一段故事情節,以及賦予或調節行動意涵的地位;沒有人是其他人的附屬,或只是別人生活故事裡的道具,而尊重一個人最起碼的要求是承認他新啟情節、調節意涵的故事地位。在故事地位要求的基礎上,本書由公民論述的角度提出以下的政治要求與原則:關懷弱勢與減少苦難的政治要求、自由平等與機會公平的原則、底線與政商區隔的原則。在人文與科技交錯的脈絡裡,則提出身境合宜以及實踐與因果觀點連動的論述途徑。

  叢書09,余舜德教授編:《身體感的轉向》。

  上下、冷熱、整潔、骯髒、舒適、混亂、美麗、可愛、優雅、粗俗、陰陽、霸氣、人氣……等是人們整合感官接受的訊息以瞭解內在、外在世界的身體感受項目與方式。本書作者從各自的學科出發,說明我們為何選擇「身體感」(而非感官)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並闡釋從身體感的理論觀點如何能夠提供研究社會、文化及歷史的新方向。本書為一理論探索與闡釋的論文集,我們參考腦神經科學、認知及感知研究與人類學象徵的理論,以定義並建構身體感的理論觀點。取名《身體感的轉向》說明著本書作者們的企圖,期望身體感研究的發展具有典範性的意義,能夠經由身體感的概念探索新的研究題目,提供研究社會、文化、歷史的新觀點。

《大學通識教育叢書》

 

 本院「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出版的《大學通識教育叢書》書系,下半年出版一冊新書:

叢書05,黃俊傑教授著:《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進入21世紀之後,大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是,大學也面對兩項嚴峻的挑戰:一是通訊科技與全球化趨勢的迅猛發展,使各國的大學教育趨同潮流加速發展,二是世界各國大學教育市場化與知識商品化的潮流,更為加速發展。

  現代大學應如何因應21世紀的新挑戰呢?本書作者將多年來開授同一名稱之通識課程的授課稿本,撰寫成冊,全書共十四講,分為「導論」、「傳統與現代」、「實踐」、「展望」等四篇,以臺灣高等教育之現狀作為焦點,探索大學之理念及其實踐。本書並展望21世紀大學教育之願景,指出「 世界的轉化」源自於「自我的轉化」。作者希望藉由重訪大學之理念,引發讀者思考因應挑戰之對策。

 

《Series on Reflections on (In)Humanity》   

 

  由本院策劃,由本校出版中心與德國V&R unipress合作出版的Reflections on (In)Humanity書系,下半年出版一冊新書:

叢書08,Christian Hogel, The Human and the Humane: Humanity as Argument from Cicero to Erasmus。

 

   In times of conflicts and crises, an argument insisting on the humane is commonly heard. In wars, voices demanding a humane treatment of prisoners – as decreed by the Geneva Convention – will be raised. Opposition to social injustice may be framed in a collected call for a humane society. Even educational systems may insist on having a humane perspective among its leading causes.

  Words referring to man – humane, but also humanistic, humanitarian, even humanity – thus take on status of ideals for mankind. Man, in common and legal speech, thus becomes the conceptual marker of his own perfection. The subject of this book is the early history of this linguistic feature and in particular its argumentative use, from its starting point till early modern times.

《Series on Global East Asia》

由本院策劃,由本校出版中心與德國V&R unipress合作出版的Global East Asia書系,下半年出版三冊新書:

  叢書02,Yoshihiro Nikaidō, Asian Folk Relig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This book uses a cultural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discuss numerous temples and shrines of Sinitic origin that house Daoist, Buddhist, and folk gods. Such deities were transmitted outside the Chinese continent, or were introduced from other regions and syncretized. Examples include temple guardian gods that arrived in Japan from China and later became deified as part of the Five Mountain system, and a Daoist deity that transformed into a god in Japan after syn-cretizing with Myōken Bosatsu. The profoundly different images of Ksitigarbha in China and Japan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Mt. Jiuhua, the center of Ksitigarbha in modern China. Lastly, the process by which Sinitic gods were transmitted to regions outside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 such as Taiwan, Singapore, and Okinawa, is explored.

 

  叢書03,Jiunn-rong Yeh (ed.),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Courts: Taiwan and Korea in Comparison。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judicial powers makes no exception to Asia. Most noticeable is the judicial expansion in tandem with unprece-dented political and legal reform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two Asian new democracies – Taiwan and South Korea. Having shared a great deal of similarities in colonial leg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ompetition, both Taiwan and South Korea became good examples of fast-growing economies with successful democratic transi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 Courts in Taiwan and Korea are expected to independently resolve disputes, to place checks and balances on political powers, and to safeguard people’s rights and freedoms. This book looks into court’s function in constitu-tional, regulatory, civil, commercial, and criminal matters by making Taiwan and Korea in comparison.

  叢書04,Chun-chieh Huang, Jörn Rüsen (eds.),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An Intercultural Discussion。

  The book presents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by four articles by addressing its ancient origin and its development to modernity. This presentation is commented by seven international experts. Presen-tation and comments find “second thoughts” by three other inter-national scholars, and at the end the whole discussion is reflected by the authors of the first presentations.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argumentation documents not only various idea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but represents the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of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at the same tim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