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計畫近況】東亞脈絡下的中國再起及其影響研究計畫 二O一六‧秋

【計畫近況】東亞脈絡下的中國再起及其影響研究計畫 二O一六‧秋

【計畫近況】

東亞脈絡下的中國再起及其影響+

計畫主持人:吳玉山*

中國大陸的國力從20世紀末開始快速崛起,迄今已經改變了整個東亞區域、甚至全球的均勢,而美、中兩大強國的競爭,也已經成為21世紀國際關係的主軸。臺灣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最大的影響,不論是在對外關係、軍事安全、經濟發展、文化認同、政治互動等各方面,都深切感受到對岸國力崛起的壓力,也試圖掌握新環境所帶來的機會。中國的崛起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實為再起。在東亞的歷史中,中國長期扮演核心的角色,對四周施展巨大的影響力。這個地位,在西力東漸的近、現代受到翻轉,中華帝國臣服在西方的科技和制度之下,淪為扈從與學習的角色。20世紀末中共領導人透過改革開放使得中國大陸的國力獲得了巨大的增長,也重新帶回了歷史的常態,而對周邊與全球造成劇烈的衝擊。對中國再起的研究,是臺灣的學術界不可迴避的重大責任;由於具有文化上的便利性,也是臺灣學術界展現比較優勢之處。本整合型研究計畫係探討東亞脈絡下的中國再起及其影響。

 

分項計畫:

兩強間中小型國家的戰略抉擇:樞紐、避險者、或伙伴

在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當中,當一國面對強鄰崛起時,所可能採取的戰略抉擇不外抗衡、扈從、卸責,或是避險等。此類研究如果運用到中國大陸的東亞鄰國,會出現適用上的困難。因為東亞的戰略格局,不僅是中國崛起,更是美、中海陸兩強的競爭,也就是各國所面臨的是三個行為者之間的博弈。如果加入羅德明(Lowell Dittmer)所發展出的戰略三角(strategic triangle)的視角,則可以發現,居於競爭兩強間的中小型國家所可能扮演的角色選項是有限的,它們是:樞紐、避險者,與伙伴。這三種角色與策略在經驗中都曾經出現過,也帶來一定的結果。究竟東亞各國在美、中之間,當前是採取哪一種策略,其決定的因素為何?這是本研究的核心問題。

東亞國際體系與秩序變遷的中國動力:紀元七世紀與廿一世紀的比較分析

本研究的焦點為探討體系的核心單元──7世紀唐帝國與21世紀中國,如何透過物質性因素(material factors)與理念性因素(ideational factors),調整、改變與歐亞大陸上其他單元的「位置關係」與「身份關係」,以影響東亞/亞洲秩序。此一研究,實為比較兩種國際秩序,以及探討中國大陸在區域發展「中華和平」(Pax Sinica)的可能。本研究緊抓住中國「再起」的理論意涵,並從中獲得歷史的比較基礎,而以「一帶一路」與唐代之西向政策作為比較的核心,是歷史與國際關係的前沿研究。

臺灣企業與中國企業生產力與創新能力及其比較分析之研究

本研究是從經濟面向來理解中國的崛起,並與臺灣相比較。臺灣是已經從製造業轉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已開發國家,而中國大陸則是以製造業為主的轉型經濟。要瞭解兩者的差距與彼此的經濟關係,核心的測量基礎是兩者企業生產的附加價值、勞動生產力,或總要素生產力,看看二者是否逐漸接近。本研究將蒐集長期的產業與廠商面資料,進行較長期的動態分析,並利用嚴謹的記量方法,包括生產力估計、計量模型(門檻模型、聯立模型),與動態模型估計等。這些方法在過去均未曾運用於本類型的研究,因此估計可以產生顯著的研究成果。

東亞福利體制中兩岸三地福利改革比較

本研究探討在快速的經濟發過程當中,中國大陸的社會福利體制如何變遷,其與臺灣和香港的社會福利體制相比較將展現如何的特色,而這些異同又是如何造成的。因此,本研究的焦點是中國快速崛起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在過去,對於東亞福利體制大都集中在臺、港等傳統發展型福利國家的討論;對於中國福利研究則只集中於大陸的社會保障改革經驗的討論。本計畫希望建立起廣義下的大中華社會福利比較研究,以期加深理解在不同的現代化路徑中,不同的華人社會的福利制度如何因應。

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以中國大陸的開門立法與治理品質為例

本研究在探討在中國大陸快速的經濟社會變遷中,中共如何藉著徵詢與吸納民意來增加其立法的正當性,也就是快速崛起下的內部政治調適問題。本研究聚焦於當前中國大陸威權制度裡的一項新發明,即透過公開法律草案、召開聽證會或座談會等徵求社會意見,使民意能夠進入立法過程。總體的研究目的,是探討開門立法是否能夠增加中共決策過程的正當性、解決威權體制下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弱化部門立法而增加立法機關的官僚地位,以及改善治理品質。

+本計畫係本校執行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校內拔尖研究計畫之一。

*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