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多元觀點】第十六場新書精讀會之會議心得

【多元觀點】第十六場新書精讀會之會議心得

【多元觀點】

 

第十六場新書精讀會之會議心得

 

 

 

 

 

陳逢源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精讀會觀察與心得

  今年(2016)5月14日中文學會於政治大學百年樓舉辦第十六場新書精讀會,特別商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李隆獻老師介紹《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編》及《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宋元明清編》兩部大作,年餘籌備,半年的安排,非常榮幸邀請到虞萬里教授、夏長樸教授、林啟屏教授擔任與談人工作,從觀念史、思想史、經學史等不同學術角度,不同面相,激盪我們思考的火花,此次學術座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活動十分成功。

 

  李隆獻教授以近二十年的時間,構思蘊釀,持續推進,從不同時代、不同文本、不同區域,乃至於不同文明,甚至是人間與鬼神之間,進行「禮」與「法」跨領域、跨學科的思想觀念考察,蓄積既深,體大思精,以往拜讀《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編》,見由經學而及於歷史的觀察,不免訝異作者對此議題投入之深,觀察之廣,持論之平,然而從《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宋元明清編》〈導言〉的說明,終於了解撰作動機乃是肇因於堂兄為父復仇事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從而在學術當中,期以尋得安身立命的定見,一如〈離騷〉所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尋之苦,情深而摯,對於深陷人倫、法理之間糾葛難斷的困境之中,提供超拔而出的智慧,以及洞悉仇怨本質的眼光,客觀的學術討論,其實飽含對於家人,乃至於芸芸眾生的無比情懷。

 

  李隆獻教授於會中娓娓道出,堂兄過世已超過二十年,而在2000年開始蒐輯世界各種復仇的資料,用了五年的時間,參考了人類學、西方神話、聖經等等復仇觀,對比中國復仇觀,發現中國復仇觀非常特別,沒有人像我們一樣這麼清楚的界定復仇意義,於是以「五倫復仇」的概念來概括東亞文化圈這種特殊觀念。期間母親生病,一邊照顧母親,一邊撰寫學術論文,而後父親又病,因此,本來預計10年完成,結果用了15年。甚至在鬼靈復仇的這篇文章總共寫了五年,病倒了三次,然而進而及於因果報應,乃至於宋元明清小說等相關議題時,李隆獻教授卻選擇放棄,原因來自於人不應由下一代的報應來完成復仇,也不想在目前學術熱潮當中,再增論述,去取之間,有著一貫的堅持,人情事理之間,隱藏一種宗教救贖理念與學術態度,「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晤言一室,細數過往,得見文字之外更為悠遠的情懷。

 

  李隆獻教授導讀不僅剖析過往,分享寫作的動機與心得,更藉由梳理文獻的過程,列舉人文學科可以關注的範圍,特別談到研究當中二十幾種材料,包括一、甲骨文、金文;二、先秦漢初經傳材料;三、先秦兩漢諸子材料;四、歷代正史材料;五、歷代經生注解材料;六、歷代儒士論述材料;七、歷代史書「刑法志」、各朝律令;八、各代會要材料;九、鬼靈復仇故事;十、歷代筆記與筆記小說;十一、宋元明清小說;十二、宋元明清戲曲;十三、歷代類書與明清日用類書;十四、明清判例、判牘;十五、地志;十六、明清地方志;十七、明清檔案;十八、清季翻譯小說;十九、現當代小說;二十、現當代戲曲;二十一、出土文獻;二十二、域外相關文獻等,皆是撰作當中,援取分析的內容。事實上,任舉一類,皆可以窮極一生之力,然而李隆獻教授不憚辛勞,循序而進,漸次開發,展現宏大之眼界與無比之氣魄,謙言論點己寫成文章,實在無可補充,卻將人文領域相關之範圍,全然展開,金針度人,指引後學可以依循軌道與賡續前行的方向。

 

  與談之中,虞萬里教授盛稱此書以復仇為母題,運用22種不同類型文件,乃至域外文獻,反映出作者知識面之廣博,也見其學術功力之深厚,使本書如古代一本復仇觀念的長卷,有理論,有評判,也有活生生的復仇劇,在同類之中絕無僅有。夏長樸教授從議題的選擇,說明這本書的價值,透過對古籍完整的研讀、爬梳,一個專家對一個議題深入挖掘,進而形成清晰的中心觀念,再把觀念的變化做一個具體分疏,形成完整理論,不僅讓大家知道現在存在的現象,自有源頭,得見從先秦到清代中國社會受到儒家觀念的影響情形,更是通經致用一個重要的實例。林啟屏教授強調李隆獻教授在文獻史料上,應用的多元性,是人文學科學者需要學習的地方,人文學科以前為了議題要深,所以選擇的材料不一定要廣,但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廣博資料的統整與觀察,很難建立主論點的核心(hardcode),因為讀得夠多、看得夠遠,才能形成主軸的想法,從這裡,我看到這本書凸顯了這樣的意味。三位教授從不同領域,提供不同角度的觀察,對於李隆獻教授大作卻有相同的稱揚,豐富的材料,深刻的眼光,開闊的心胸,以及悲憫的情懷,相信每位讀者也會有相同的感受。

 

  總結心得,復仇用掉社會太多能量,歷史上各種復仇的情況固然令人同情,但執意復仇的結果,卻毀掉了他的一生,也浪費許多社會資源,得失之間,並不值得鼓勵。另一方面,學術也者,可以滋潤人心,李隆獻教授運用史料,從不同領域,找到理性、感性協處的平衡,也勉勵我們在學術中努力前進,有所突破。《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如何調處心,情如何得其和,是儒家很重要的修養與學問,李隆獻教授藉由學術,完成心、情調整,也展現學人無比的氣度,儒學有用於人生,於此可見。這場盛會,衷心感謝李隆獻教授分享心得,虞萬里教授、夏長樸教授、林啟屏教授協助與談,許多與會佳賓參與討論,《文心雕龍.知音篇》云:「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何其有幸,文字之餘,可以聆聽作者現身說法,感謝中文學會精讀會安排這場精彩的學術饗宴,再次致謝。

 

陳逢源書於指南山麓 2016/8/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