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多元觀點】本土心理研究叢書簡介

【多元觀點】本土心理研究叢書簡介

【多元觀點】

 

本土心理研究叢書簡介

 

 

 

 

 

黃光國

 

國家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心理系特聘教授。

 

 

 

  本書系包含三本書:我的《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鄭伯壎[1]的《華人領導的十堂必修課》和葉光輝[2]的《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我們之所以會撰寫這三本書,是因為科技部希望歷年得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將其研究成果寫成一本「大學生看得懂」的科普作品,以介紹其施政成效。我自忖心理學門得過此一獎項的學者,大多參與過「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因此協調鄭、葉兩位教授,三人同意撰成此一書系。

 

  從1980年代初期,我在楊國樞教授的號召下,積極參與「社會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後不久,便已經察覺到:國內社會科學研究長期處於低度發展的狀態,主要原因在於研究者對於西方科學哲學的發展缺乏相應的理解。

西方自啟蒙運動發生之後,各門學科的發展和科學哲學的發展之間,便存有一種「互為體用」的關係:隨著各種不同科學的發展,總有一些哲學家不斷地在思考:到底什麼是科學?而成為所謂的「科學哲學」。科學哲學的發展又可以回過頭來,引導科學研究的方向。Lakatos(1978)因此在他所著的〈科學史及其合理重建〉一文的開頭,寫下了一句不朽名言:「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Philosophy of science without history of science is empty; history of science without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blind”)[3]

 

  然而,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留學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大多只專注於學習各種不同的「科學」,而很少注意科學哲學的演變;更少有人嚴肅思考科學哲學的發展和科學研究之間的關聯。長期盲目移植西方學術研究典範的結果,便使得國內各門科學研究的發展顯得既空洞,又盲目。

看出了問題的癥結,我開始提倡:本土心理學運動必須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1990年代初期,臺灣的本土心理學運動發生路線之爭。為了解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所遭遇的各項爭議,也為了讓年輕學者瞭解西方科學哲學的演變,我以十餘年功夫,撰成《社會科學的理路》(黃光國,2013),介紹二十世紀裡十七位有代表性的科學哲學家對於本體論、知識論和方法論的主張。這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所討論的「科學哲學」,主要是側重於「自然科學的哲學」,尤其強調由「實證主義」到「後實證主義」的轉變;後半部則在論述「社會科學的哲學」,包括結構主義、詮釋學和批判理論。由於包括心理學在內的許多門社會學科,都同時兼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格,今天要想解決本土心理學發展上的難題,必須採取「多重哲學典範」的研究取向,針對不同性質的問題,採用最適恰的科學哲學來尋求其解決之道。

 

  從2000年起,我開始擔任教育部「華人本土心理學追求卓越計畫」總主持人。在該計畫執行之初,我們即訂下一條自律規則:四年計畫執行完畢,每一子計畫至少必須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各發表兩篇論文。四年過後,「追求卓越計畫」交由國科會接力,原先的23個子計畫能達到此一標準者,只剩下八個,這三本書又是這八個子計畫中的三個產生出來,因此,它們可以說是我們經過「千錘百煉」後的成果。

在執行該一計畫兩期的八年期間,我不斷殫精竭慮,思索如何解決心理學本土化所遭遇到的各種難題。該計畫結束後,我整合相關研究成果,撰成《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一書(黃光國,2009),翌年提出「自我的曼陀羅模型」(黃光國,2009;Hwang, 2011),我的思想才算完全成熟。

 

  西方的學術一向是在「批判與辯證」中發展的,尤其像「本土心理學」這樣新興的領域,既要瞭解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又要瞭解自身的文化傳統對於相關的議題,必須經得起有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反覆論證,直到雙方「視域融合」為止。1993年,楊國樞教授在籌備出版《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的時候,我建議他在這個期刊開闢「靶子論文」的專欄,任何一位研究者在從事本土心理學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將他的研究成果及心得寫成一篇回顧型的論文,由《本土心理學研究》邀請相關學者來「打靶」,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靶子論文進行批判,同時被批判的人還要針對他人的批判進行回應。葉、鄭兩位教授曾經分別以〈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和〈家長式領導:回顧與前瞻〉為題,寫過靶子論文。我也曾經針對他們的研究取向,分別寫〈從「儒家關係主義」評「華人孝道雙元模型」〉和〈「機制」與「中介變相」:本土心理學研究的判準〉兩篇評論。

我所寫的《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一書,提出所謂主體的四層不同涵義,並且反省國內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五種文化主體化策略。讀者們不妨比較我們三人所採取的「文化主體策略」,並思考我們所採取的策略,可以實現哪一個層次的「主體」?

 

  臺灣地區的本土心理學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清楚認識到:任何一個學術運動,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學基礎,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這個學術運動便已邁向成熟階段,而逐漸脫離其「運動」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哲學來取代它。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目前主流社會科學中絕大多數的理論都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預設之上,而非西方的文化,大多不是「個人主義」,而是「關係主義」的。倘若我們懂得如何以「關係主義」作為預設,建構理論,我們便可以建構出一系列的「科學微世界」,來和西方「個人主義」的理論競爭。其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擺脫西方學術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我希望本書系的出版能夠有助於這個目標的達成。

 

註釋

[1] 臺大心理系特聘教授。

[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臺大心理系合聘教授。

[3] Imre Lakatos (1922-1974),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ational Reconstructions,” (1971) in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ume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