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新近出版品介紹】二O一六‧夏

【新近出版品介紹】二O一六‧夏

 

【新近出版品介紹】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本院出版的《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3卷第1期(總第25期)於2016年6月出刊。本期專號主題為「歷史與概念中的東亞佛教」(Buddhism in East Asia: Historical and Intellectual Approaches),共收錄「專題論文」四篇,「研究論著」一篇,「研究討論」一篇,以及「書評」一篇等共七篇。

 

  本期專號聚焦於中國與日本佛教、佛學的歷史與哲學,面向廣大的學術讀者,從博士生、有興趣的一般讀者,到佛學、宗教、歷史、哲學研究的專家,旨在提供東亞文化中佛教話語歷史、理論與實踐的多元與豐富的全貌。

  東亞地區的佛教,不但具有周密精微的理論,長期以來,與當地在思想、文化與社會各方面,不斷的密切互動與深層交融。換言之,它是一個內部多元但一體連貫,並統合了理論與實踐的古老傳統與重要典範。本專號的論文,匯整了各種學科視野、知識、技術與知識論的新觀點,如思想文化史、哲學、認知科學、宗教,以及社會科學如文化史、民族志研究、人類學與心理學,結合多種其他來源的資料運用與不同的方法取徑,考察了中、日佛教哲學在政治與語言長期以來的變化,進而分析、綜合與評估當今盛行的觀點,並以提供更多細節與脈絡化的方式,力求深入、全面與平衡的瞭解,並呈現佛教的義理與實踐在不同時空下豐富多樣的發展,揭示此一古老哲學與宗教扮演了何種歷史與概念上的角色,試圖更好的理解其精神的、哲學的、倫理的與社會問題的交會,同時在全球性的層次上,獲致更廣泛的知性關切,並闡明某些議題。

  專號的四篇論文涵蓋東亞佛教的過去與現在,包括三個視角:佛學古今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佛學觀念與範疇的歷史根植與最新發展,以及佛學與其他本土或先前文化成分的互動與交融。

  第一篇論文“Mindfulness De- or Recontextualized? Traditional Buddhist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抽離或重構語境的正念?傳統佛教與當代之詮釋),作者是斯洛維尼亞學者Sebastjan Vörös(韋鄉安)教授。該文探討近年來頗受熱議的正念禪修法,是否在西方文化中被曲解、濫用與去脈絡化。作者首先指出論者傾向於絕對去脈絡化之單純本質論,主要根據阿毗達摩(印度部派佛教),並傾向於忽略其它佛教傳統(尤其是北亞與東亞)的貢獻,因此主張基於文獻研究與哲學分析的正確文本解讀,勾勒不同時空的思潮變化,釐清傳統佛教正念為基的冥想與適應當前心理社會治療間的複雜關連。憑藉藏傳佛教與中國佛教早期禪法的著作,該文論證當代正念觀夙有淵源,對正念脈絡化的過程獲致更為精細的概念,並且彰顯出冥想期中正規練習的狹義語境,以及在冥想期之間非正規練習的廣義語境之不同。最後並對基於苦難與存在轉化廣義概念的正念之存在語境重構,進行了初步的個案研究。

  第二篇論文“Buddhism and Buddhology from the Viewpoint of Yoga Practice and Practical Theory”(瑜伽修行與實踐理論視角的佛教與佛學),作者是日本學者佐久間秀範(Hidenori Sakuma)教授。該文探索神經科學研究對佛教哲學與知識論的貢獻,首先表明宗教意義上的佛教有別於學術意義上的佛教(即佛學)。在佛學領域中,依據文獻研究的文本精確闡釋享有優先地位;追跡時空遞嬗下的思潮,揭示了佛學思想的流變,從而可能正確的研讀佛典,不致於受到個人信仰與先入之見的影響。本文還探討作為一種學術研究領域的佛學研究,如何而可與自然科學研究互相切磋,並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

  第三篇論文“The Fusion of Moder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Mou Zongsan?s Journey from Double to Fundamental Ontology”(牟宗三哲學的儒佛會通──從兩層存有論到基本存有論),作者是斯洛維尼亞學者Jana S. Rošker(羅亞娜)教授。該文藉由研究當代重要的中國哲學家牟宗三的哲學本體與現象的兩層存有論範式,亦即執的存有論與無執的存有論,關注佛學要素與東亞本土觀念傳統的跨文化轉換。牟宗三的兩層存有論,是為了建立道德形上學結構,乃儒家思想之核心假設。當牟宗三執持兩層構造之存有論時,大抵皆立足於其形上學之觀點,即不論是現象還是本質都處理實體。本文從朝倉友海(Tomomi Asakura)的評論出發,剖析兩層存有論之概念,闡明牟宗三原本僅考慮了存有與其現象界及本體界實體上的異同,未曾發展出實體與其存在自身之真正的存有性區別。在他哲學思想發展的晚期,牟宗三注意到此一矛盾,才開始構思基本存有論。

  第四篇論文“The Healing Jizō: Sōtō Zen Kōganji Temple Adapting to Varying Social Conditions”(延命地藏:順應時代的日本曹洞宗高岩寺),作者是日本學者Tinka Delakorda Kawashima教授。該文討論東亞佛教的文化角色與社會功能。東京曹洞宗高岩禪寺長年供奉廣受各教派、族裔崇信的延命地藏菩薩,經由對該寺的民俗志研究,比較其近代初期與後期的禮敬供養,調查不同社經條件的影響,觀察佛教在東亞社會的歷史軌跡與當代實際,論證高岩禪寺香火之鼎盛,寺旁地藏街市的社會與經濟環境也是主要的誘因。

  本期「研究論著」論文〈丸山真男與福澤諭吉思想中的「獨立自尊」與「他者感覺」〉由旅日華裔學者區建英教授所撰。該文探討反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重要學者丸山真男,與福澤諭吉之間迂迴曲折的思想傳承過程。丸山先繼承了福澤「獨立自尊」思想,視之為日本國民精神革命的重大課題,當時尚未意識到「他者感覺」的問題。戰後,丸山對法西斯做了全面的歷史回顧,分析了日本社會的精神結構與德國二戰時期的國民意識之後,發現缺乏「他者感覺」正是產生法西斯的土壤。隨著對現代大眾社會研究的深化,丸山認識到要樹立「獨立自尊」精神,也不能缺少「他者感覺」,於是從福澤思想中重新找到了「獨立自尊」與「他者感覺」緊密相關的思想源流。此一過程反映出丸山與福澤,以及西歐與東亞跨時跨域的思想互動。

  「研究討論」“In an Age of Global Decline: The Need for a Return to a World Classical Philosophy(濟世之道:回歸世界古典哲學)”由美國學者David Jones與 John L. Culliney兩位教授合著。作者從黃俊傑教授與安樂哲教授對中國思想史的洞見出發,省思現行高教制度的問題,批評高校主管熱衷權力,自我膨脹,嚴重影響了教育的使命,從而籲求教育制度應以道德為基,效法古代聖哲的教育理念與作法。

  本期書評為黃藿教授評介余紀元教授所著《德性之鏡──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該書嘗試從嶄新的詮釋角度,系統性的比較研究亞里斯多德與孔子的倫理學理論體系,揭示他們對當代倫理學的意義。該文一方面肯定此書對中西哲學思想交流的貢獻,也指出此書只掌握了亞里斯多德倫理學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倫理思想的部分要旨。

《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本院「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出版的《東亞文明研究叢書》書系,2016年上半年出版一冊新書:

  叢書101,張崑將教授著:《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與滲透的新詮釋》。

  本書透過武士道的「分流」與「滲透」之詮釋辯證關係,分析武士道經由近世幕藩體制到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如何與儒教、佛教、神道乃至基督教的倫理等密切結合,形成「禪武相嵌」、「儒武相嵌」、「神武相嵌」及「基武相嵌」等四大類型的「相嵌倫理」,而這些武士道與各宗教結合的相嵌倫理,本具有多元衝突、矛盾的詮釋與辯證之關係,但在進入明治維新到戰前國家體制後,逐漸形成一元性的強制主導之「融攝倫理」,失去其多采多姿的能動主體性。本書所呈現武士道的倫理性格,存在著舊與新、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東方與西方、原流與分流、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舊瓶裝新酒之內涵,彼此之間產生互融攝合的豐富辯證關係。

 

《東亞儒學研究叢書》

  本院「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出版的《東亞儒學資料叢書》書系,2016年上半年出版一冊新書:

  叢書08,〔越南〕阮德達著:《南山叢話》。

  本書是越南儒者阮德達(1825-1887)於1880年出版的作品。此書採《論語》「語錄」體,分為四卷三十二篇,其內容體現了阮德達的人生觀,及教育、政治、歷史、哲學思想,不但對後來的學者有所影響,也曾被很多士子作為參加科考的參考書。因此,閱讀《南山叢話》,對瞭解十九世紀越南儒學者的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制度,將有所有裨益。

 

《大學通識教育叢書》

 

 本院「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出版的《大學通識教育叢書》書系,2016年上半年出版一冊新書:

  叢書06,黃俊傑教授著:《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Humanism)這個名詞及其涵義,長期以來在英語知識界常常在西方文明的脈絡中被理解,尤其是在18世紀以降歐洲啟蒙文明的影響下,「人文精神」一詞的內涵充滿了歐洲文明的色彩。這種狀況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傳統並不公平,誠如陳榮捷先生(1901-1994)所說,如果用一個字說明中國思想與文化,那就是「人文精神」。

  不同於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之建立在「人」與「神」的緊張關係之上,「中國人文精神」常在人倫日用之間彰顯並落實。如《易‧賁‧彖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論語‧憲問》「文之以禮樂,可以為成人」,兩者之說一脈相承,可見在歷史的長河裡,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建立在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之上。

  作者深感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我們必須跳脫「歐洲中心論」的框架,從更宏觀的視野重訪歐洲以外的偉大文化傳統所蘊蓄的人文精神在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也必須重訪東亞文化最具核心地位的儒家人文精神傳統,溫故而知新,才能參與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對話。

  作者將近年來在臺大開授同一名稱的通識課程的講課稿本,經大幅增刪,並加註引用資料後改寫而成本書,為有志於探索「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朋友,提供一個入門的階梯,經由本書進而欣賞東亞儒家人文精神傳統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Series on Reflections on (In)Humanity》   

 

  由本院策劃,由本校出版中心與德國V&R unipress合作出版的Global East Asia書系,2016年上半年出版一冊新書:

  叢書05,Henry Rosemont Jr. / Roger T. Ames, Confucian Role Ethics: A Moral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essays collected in this volume establish Confucian role ethics as a term of art in the contemporary ethical discourse. The holistic philosophy presented here is grounded in the primacy of relationality and a narrative understanding of person, and is a challenge to a foundational liberal individualism that has defined persons as discrete, autonomous, rational, free, and often self-interested agents. Confucian role ethics begins from a relationally constituted conception of person, takes family roles and relations as the entry point for developing moral competence, invokes moral imagination and the growth in relations that it can inspire as the substance of human morality, and entails a human-centered, atheistic religiousness that stand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Abrahamic religion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