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訪問學者鄭傑文教授返校在本校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
鄭傑文
山東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
山東大學鄭傑文教授曾任本院訪問學者,於2009年在本院駐院研究。2016今年十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受邀在中國哲學會和我校哲學系聯合舉辦的「傳統與現代的哲學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做首場一小時特邀演講,並與本院院長黃俊傑講座教授就臺灣大學、山東大學、東京大學、香港大學、耶魯大學、魯汶大學、巴黎第四大學、成均館大學要進行的國際漢學合作研究做了專門討論。
在首場特邀報告會上,鄭教授對當前域外漢籍調查、複製、編目與古籍資料庫建設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介紹。鄭教授指出,漢籍館藏的多數首先集中在中國大陸,同時,由於歷史原因,流散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古籍數量十分龐大。據初步統計,全球現存漢籍約二十五萬部,其中海外散存五萬餘部。鄭教授進一步指出,境外漢籍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三千多部宋元時期古籍中,臺灣地區就有近五百部獨一無二的版本。這些宋元本無論在文物性,還是在學術性上,都價值極高。例如,臺灣國家圖書館所藏北宋末南宋初刊公牘紙印本《李賀歌詩編》與《集外詩》、南宋紹熙間眉山程舍人宅刊本《東都事略》、建刊十行本《纂圖分門類題注荀子》、咸淳三年(1267)建安刊本《新編方輿勝覽》、南宋末期刊本《忠經篆注》以及南宋建刊十一行本《纂圖互注周易》、宋蜀刊本《歐陽行周文集》等書都是獨一無二的版本。而這些書多是四部要籍,對於傳統學術的研究作用巨大。此外,一部分古籍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支離分散的情況,一書幾分,各藏一方。值得慶幸的是,很大一部分散藏於世界各地古籍拼配起來卻能互補,甚至成為完帙。2013年出版的《子海珍本編》第一輯在此方面做出了有意義的探索,如《大德重校聖濟總錄》一書,中央研究院存日本抄本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冊,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僅存覆宋刊本殘本三十五卷,大陸四家圖書館共存殘本三十七卷(內一卷重複),《子海珍本編》影印時,將各殘本合為一體,為學界提供了最為全面的珍貴資料。有鑒於以上情況,鄭教授認為世界各國收藏珍寶文獻不應抱殘守缺,理應公諸同好,為其利用,促進學術研究。為此應大肆提倡殘缺互補,使中外珍集合璧,供同好者研究再造。
鄭傑文教授是山東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山東省文史館館員,「《子海》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鄭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先秦諸子研究,在墨學、縱橫家、小說家研究方面成果突出,是當代中國子學研究的帶頭人。鄭傑文教授的墨學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他的《中國墨學通史》於2009年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墨學通史》分上、下兩冊,八十六萬字。正文考證墨家與墨學在戰國時期的形成與發展,論析戰國後歷朝歷代的墨學流傳、影響與《墨子》整理、研究。附錄列述中、日古今墨學論著目錄。該著作在墨學創立、墨家學團問題、墨家後學和派別、墨家與上古典籍的關係、「墨學中絕」及與之相關的儒墨關係問題、「儒墨為用」與墨道佛關係、墨學與明清實學關係、墨學與西學關係等方面均提出了創新性學術觀點。該著作出版後,《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諸子學刊》、韓國《東洋哲學研究》、日本《東方》雜誌,以及《澳門人文學刊》、臺灣《國文天地》等十二家學術報刊,發表署名文章評說著作的創新性;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炳棣先生在清華大學公開演講時曾不止一次引用並予以讚揚;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校數篇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河南大學、重慶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校十數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以及十五種論著均引用此著。該著作的出版,結束了戰國時期曾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沒有學術發展通史的歷史局面,被同行稱為「填補學術空白」之作。該著作2006年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並於2008年獲山東省社會科學重大成果獎。除了墨學研究領域的傑出成就外,鄭傑文教授在縱橫家、小說家等諸子學領域的創獲也處於領先地位,所著《戰國策文新論》、《中國古代縱橫家論》、《鬼谷子天機妙意》、《鬼谷子奧義解說》、《〈穆天子傳〉通釋》等都是頗具學術影響的力作。鄭傑文教授在子學研究領域取得了極高的學術成就,故於2010年受邀擔任大陸最大的國家級文科研究項目「《子海》整理與研究」的首席專家。
山東大學素以古典文史研究見長,以古代典籍的高水平整理和思想內涵的深入發掘有機統一作為鮮明的學術特色,有一支人員眾多、學有專成的古籍整理研究隊伍。山東大學以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隊伍為主體,並吸收各方優秀專家,組建了漢籍合璧暨漢學合作研究團隊。全球漢籍合璧與國際漢學合作研究團隊主要學術帶頭人、書法家和古文獻研究專家、山東大學書畫研究院院長、文學院教授王培源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書法藝術、俄羅斯藏漢籍,主要著述有《齊國文學藝術史》、《屈原詩選》、《詩騷》等。2015年曾率學術團隊兩次赴俄羅斯主持實施漢籍珍本的編目與遴選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全球漢籍合璧與國際漢學合作研究團隊主要學術帶頭人、中國《詩經》學會理事、山東大學教授王承略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詩經》整理與研究、古典目錄學研究及《後漢書》整理與研究。他曾襄助王紹曾先生編纂《山東文獻書目》、《清史稿藝文志拾遺》、《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整理張元濟《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記》,襄助董治安先生編纂《兩漢全書》、《二十五史外人物總傳要籍集成》、《唐代四大類書》、《高亨著作集林》,點校、解說《毛詩品物圖考》,校釋《離騷全圖》,撰著《鄭玄與今古文經學》、《李燾學行詩文輯考》、《後漢書新注》,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儒藏‧經類》等,取得了一大批引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全球漢籍合璧與國際漢學合作研究團隊主要學術帶頭人、目錄版本和古文字學專家劉心明教授,在古籍版本鑒定、手稿文獻釋讀領域久負盛名,是文獻釋讀專家,也是「子海」和「漢籍合璧」兩大工程境外漢籍選目、聯合目錄編製及影印工作的主持人。劉心明教授主編了《子海珍本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等重大學術成果,並從事文獻學理論、古代石刻文獻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講授古籍版本學、古籍校勘學、漢語史、漢字學、古代書籍制度史、古代石刻文獻研究等課程。此外,聶濟冬副教授、(日)西山尚志副教授、王震博士在先秦兩漢文史文獻研究、出土文獻研究、兵學文獻研究方面也都頗有造詣,是本學術團隊的中堅力量。
2010年山東大學接受委託實施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子海》整理與研究」,計劃將子部精華典籍予以整理,對傳統子學進行研究,為中華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文獻依據和智力支持,最終將形成收錄五百種子部要籍的《子海精華編》、五千種子部珍稀善本的《子海珍本編》、一百種子學研究專著的《子海研究編》,以及相應的外文《子海翻譯編》,成書五千六百餘種。其規模遠超過收書三千五百餘種的《四庫全書》。
子海項目立項後,成立了實力雄厚的編委會,成員除山東大學有關學者外,還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大陸高校,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臺灣大學、臺北大學等港澳臺高校,以及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等海外高校的專家,形成了一支學術實力強大、整體結構優化的高素質學術團隊。
「《子海》整理與研究」項目啟動以來,先後推出《子海特輯》、《子海珍本編》、《子海珍本編圖錄》、《子海精華編》等數種學術成果。2011年,《子海特輯》三卷由鳳凰出版社出版,收錄高亨、欒調甫、丁山、王獻唐四位山東大學已故著名學者的未刊子學論著二十種。這批珍貴的學術史資料的公布出版,展現了山東大學深厚的子學研究傳統,為進一步認識前輩學者的學術思想與學術實踐提供新的切入點。2013年,《子海珍本編》第一輯大陸卷和臺灣卷分別由鳳凰出版社和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其中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大陸卷》一百二十冊,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臺灣卷》五十冊。全書影印子部重要古籍五百四十餘種,所選底本有宋、金、元刻本四十七種、明刻本二百二十四種、稿本八十四種、元、明、清抄本一百八十四種,總計珍稀版本五百零三種,佔影印總數的92.6%,文獻和學術價值很高。同時,此輯的編纂是在促進兩岸學術文化合作方面的一次有益嘗試,實現了大陸科研單位與臺北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文化學術機構共同編纂、聯合出版的長期願望,開啟了海峽兩岸學術界傾力合作、共擔民族文化傳承重任的新局面,意義重大而深遠。與《子海珍本編》同時推進的還有《子海精華編》,共計已啟動了二百五十七種子書的整理工作。為保證《子海精華編》的品質和水平,子海中心先後制定了八個管理文件,規定了《整理工作管理流程》,確立了《子海精華編》書稿編纂「三審三校」制度,以保證每部書稿的學術品質。2016年,《子海精華編》第一輯、《子海珍本編‧海外卷(日本)》、《子海珍本編‧大陸卷(上海圖書館)》、《刑案匯覽三編》已經或即將陸續出版。其中,已出版的《子海精華編》第一輯收錄九種整理稿,計三百萬餘字;《子海珍本編‧海外卷(日本)》影印一百五十種三十四冊子部古籍,這些古籍來自日本內閣文庫、國會圖書館、蓬左文庫、宮內廳書陵部、靜嘉堂文庫、東京大學圖書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等七家圖書館;《子海珍本編‧大陸卷(上海圖書館)》擬分三批影印出版一千種古籍;《刑案匯覽三編》計三十三冊,全為沈家本稿本。
此外,《子海精華編》目前已完成整理稿九十七部,除《子海精華編》第一輯九種以外,其餘八十八種也已進入緊張有序的出版日程;美國夏威夷大學安樂哲(Roger T.Ames)教授的《儒家角色倫理研究》、哥倫比亞大學魏樸和(Wiebke Denecke)教授的《子書探微》、德國慕尼黑大學葉瀚(Hans van Ess)教授的《《鬼谷子》與縱橫家研究》和《《易林》與上古文化研究》等域外漢學家的研究性書稿,將納入《子海研究編》而陸續出版。
在海峽兩岸合作編纂出版《子海珍本編》第一輯的基礎上,應和海峽兩岸學界的強烈倡議,山東大學又提出了「兩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的設想,擬將合作編纂出版古籍的範圍,由子部擴大到經、史、子、集四部,到2014年,又把協同合作的對象,由臺灣拓展到日韓,繼而拓展到歐美,從而使分藏世界各地的中國典籍珍本有望集中影印面世。進而提出「全球漢籍合璧與漢學研究」這一國家重大文化課題,欲實施「全球漢籍合璧工程」。
如上所述,流散境外的中華古籍達五萬餘部。若將缺失漢籍全部回購,固然最為理想,但機遇絕少,難度巨大,耗時漫長。為儘快讓這些珍貴資料為世人所知所用,擬以山東大學傳統學術優勢和現有成果為基礎,以全球漢學聯盟為依託,整合全球資源,編修數字化《全球漢籍合璧》。在此基礎上,統籌各成員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共同推動國際漢學研究的進展。
「全球漢籍合璧工程」擬分為以下四個組成部分:
一、合編《全球漢籍聯合目錄》。編撰《全球漢籍聯合目錄》是成功編修《全球漢籍合璧》的學術基礎。通過全球漢學聯盟成員的共同努力,在二至三年的時間內徹底摸清海外主要藏書機構所藏漢籍的具體資訊,匯總、編製聯合目錄,正式出版並進行數位化發布。
二、形成「全球漢籍合璧」成果。依據《全球漢籍聯合目錄》,遴選最具思想和學術代表性的著作,甄選珍善之本,利用現代技術加以複製,最終編修成規模數倍於清代《四庫全書》的數位化大型漢籍叢書——《全球漢籍合璧》。而上述子海項目的研究成果,均將納入漢籍合璧體系。
三、建立漢籍合璧資料庫。此資料庫旨在囊括國內古籍和域外漢籍,網羅國內外珍本和稀見圖書,構建縝密的資料庫學術系統,納入大批精校精注古書,提供強大的資料庫檢索功能。該資料庫分為《全球漢籍目錄資料庫》、《全球漢籍圖像資料庫》、《全球漢籍圖像鏈接資料庫》(完善後替代《全球漢籍目錄資料庫》),採取實體庫和鏈接庫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同一平臺索引下的全球漢籍合璧。《全球漢籍目錄資料庫》第一期錄入書目十九萬餘種,逐步鏈接國內外各館相關資料庫。《全球漢籍圖像資料庫》第一批收錄山東大學國際漢學研究中心藏珍本六百種和山東大學圖書館已掃描的善本一千八百種,以後逐步增容。
四、開展經典今譯外譯等推廣傳播工作。基於全球漢籍合璧中之要籍,建立開放型漢籍數字化平臺,以影響國外漢學家的研究路向;從中遴選一千種譯成現代漢語在國外合作出版,以影響通曉中文的國外人文社科學者的學術思維;再從中精選二百種譯成外文在國外合作出版,以影響國外社會精英的文化選擇。
在漢籍合璧基礎上建立全球漢籍資源資料庫,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吸引境外機構共同組建漢學聯盟,規劃實施合作研究。聯盟成員以大學、研究所等漢學研究機構為主,使得聯盟具有較強的學術整合能力和影響力,能夠持久穩定運行。目前已加入機構的有:臺灣大學人社會高等研究院,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荷蘭語天主教魯汶大學漢學系,巴黎第四大學遠東研究所,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東京大學文學部,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
全球漢籍合璧暨國際漢學合作研究工程,將實現《全球漢籍聯合目錄》的編製和「全球漢籍合璧」經典叢書的分批影印出版;完成「全球漢籍合璧」資料庫和國際漢學研究網路平臺的運營,特別是加大外文學術網站和數據庫建設力度,推動「全球漢籍合璧」經典叢書和國際漢學研究系列叢書的編撰與出版。通過實施「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和組建「全球漢學聯盟」,山東大學國際漢學研究中心將成為全球漢學資料中心、研究中心、人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