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觀點】通識經典讀書會十年有成──通識教育與教育哲學研討會綜述
【多元觀點】
通識經典讀書會十年有成──通識教育與教育哲學研討會綜述*
李曉青
《通識在線》主編
由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臺北市立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三所學校共同主辦的「從博雅教育到通識教育――教育哲學觀點的審視」通識教育經典研討會,於2015年10月2日假臺北市立大學公誠樓舉行。
今年是「通識教育經典讀書會」成立十周年,此次舉辦學術研討會,則是將這十年來研思所得,作一總結與回顧。會中邀請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David Carr擔任主講人,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為與談人,以及長期參與讀書會的教育哲學學者論文發表。
一、博雅教育的特性與時代演進
專題演講的題目為“Liberal Education and its Rivals”(博雅教育及其辯證),在David Carr的論文中有五大要點論述:第一部分談「教育」一詞的概念。從英國教育哲學家R. S. Peters闡釋對「教育」有五項特徵,並就Peters的解釋提出缺失與看法;第二部分談博雅教育的獨特性。Carr先指出博雅教育在教育的內涵中,具有複雜的社會歷史根源及文化素養的意涵,接著再以「知識」為中心的博雅教育,分析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哲學家對知識、純粹理性、經驗三者的辯證關係;第三部分是現代的博雅教育。介紹由Peters與Paul Hirst所領導的「新博雅教育」運動,並說明其教育目標與課程理念。
第四、第五部分比較以批判性角度來探討博雅教育,分別是:與博雅教育相對立的教育觀是否存在?以及論述學校教育的競爭對立情形。其中相對立的教育觀,Carr歸納有四種爭議,並將這四種爭議又區分了六種教育觀:(1)菁英式的傳統主義;(2)平等的博雅傳統主義;(3)實用性的傳統主義;(4)心理的進步主義;(5)實用的進步主義;(6)教育的激進主義或「去學校化」。最後結論則分析這幾種教育觀所面臨的挑戰。
與談人也是本次開幕致詞者臺大高研院黃俊傑院長,除了感謝與會者的參與,也提到David Carr曾在2008年擔任「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所舉辦的「第二十屆通識教育教師研習會」主講者的一段淵源。他在回應的文章中,先歸納Carr所觸及幾個教育哲學的重大問題:(1)什麼是「教育」?教育的目標是什麼?(2)博雅教育的特質何在?(3)博雅教育如何落實?學校在教育中的角色為何?並從儒家教育哲學的立場提出回應。
黃院長認為,儒家從孔子以降的一貫共識是:教育的目的在於激發並引導學習者「自我覺醒」,如儒家哲學家勞思光先生所說「引導的哲學」。從教育的內涵來看,孔子主張德行是認知的基礎,孟子認為人「心」具有價值判斷之能力。因此,經由「心的覺醒」可以完成具有「道德平等主義」之基礎的博雅教育。至於「去學校化」的激進立場,以書院講學為畢生志業的東亞儒學是無法想像的,也堅決反對。書院是一種師生的學習共同體,也是相互提升的教育與生活場域。
整體而言,儒家教育哲學的立場,比較接近Carr所稱的「傳統主義」立場,面對二十一世紀「後現化主義」教育思潮狂流橫逆,具有深刻的啟示。
二、教育哲學家的理念與通識經典
在專題演講之後有兩場主題,首先是從教育哲學家的觀點來談博雅教育。
由中國文化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藿主任以教育哲學的角度,深入探討John Newman博雅教育思想,介紹在西方一般大學、天主教大學中的教育目的,以及與博雅教育的傳統差異。另借重當代倫理學大師Alasdair MacIntyre及愛爾蘭學者Daniel G. Mulcahy對Newman的詮釋與評價。
臺灣在早期推行通識教育時,比較以分類選修的方式讓學生修習各領域的知識,如自然科學學生必須修一些人文學及社會科學的課程,它的好處可以廣博的涉獵各種基礎知識。但這樣的方式真的適合在通識教育進行?理想與現實中是否有衝突?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但昭偉教授以「廣博的基礎知識為主軸的通識教育」一題,探討理念與實踐的困境。他以P. Hirst所主張「教育的活動主要內容就是引領學生進入實作,而不是單純的知識」來說明,在臺灣遭遇到理論與實務上的雙重困難。
第三位介紹的是被稱為天才型學者Bill Readings。他的著作《廢墟中的大學》,主要探討大學教育的理念究竟如何發生轉變,如何從廢墟中獲得重建,有兩位發表人分別從不同角度介紹。暨南國際大學楊洲松教授先就本書所揭露的當代一種「無中心理念」的後歷史大學處境,檢視臺灣目前大學發展的趨勢與問題。下半場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方永泉教授則探討Readings論大學的理念及教學。
其他三位教育哲學家,分別由游振鵬教授介紹P. Ricoeur對敘事自我觀點的內涵及論證,闡釋對博雅教育的涵義。輔仁大學何佳瑞教授介紹法國哲學家Jacques Maritain的自由概念及其博雅教育思想。臺灣大學師資培訓中心陳伊琳教授則從英國當代著名哲學家與政治學家Michael Oakeshott論證博雅教育理念及大學的角色。
第二場的主題討論,從教育哲學的角度探討通識教育經典名著。由實踐大學徐永誠教授先介紹美國人文主義學者M. J. Adler所著的《派代亞計畫:一個教育的宣言》。其理念與作法亦可提供臺灣現階段實施十二年國教參考。
兩性教育在臺灣一直是被受關注的議題,去年立法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於推動兩性平等具有重大意義。中央警察大學林麗珊主任在她的論文中主要探討Jane Roland Martin的性別敏銳看女性特質與女子教育,特別是在Daniel G. Mulcahy的《教育人》一書中,將Martin的主張加入了博雅教育的討論,從中建立現代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第三本是美國著名古典與政治哲學家Allan Bloom的《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一書。該書詳細分析美國現代社會思想狀況的問題,主張回歸經典,汲取古哲人的智慧,並重新提振大學的理性精神,由臺北市立大學張鍠焜教授介紹。
過去通識教育經常探討的問題是「素養」與「能力」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面對社會環境急遽變遷,大學教育的角色與目標應如何因應?新竹教育大學蘇永明教授從幾位教育哲學家的觀點探討學科論與能力論,分析兩者的優缺點,並建議在課程設計方面,兩者應兼顧。
另一本經典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Martha C. Nussbaum所著的《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由臺北大學王冠生教授闡述本書的核心概念,並將其理念帶入他的課程中。臺北教育大學王俊斌教授則從Nussbaum另一個「公共情感」的觀點,說明其注重主體能動性與公共善的學習觀。
在最後閉幕式時,擔任讀書會召集人也是此次活動主辦者之一的黃藿教授,再次感謝與會者的參與,特別是長期對讀書會推動與關注的林孝信教授,以及臺大黃俊傑院長鼎力支持。期望未來有更多年輕學者加入,讓讀書會繼續傳承。
* 本文原稿刊登於《通識在線》第61期,2015年11月號,頁47-48,部分內容經改寫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