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多元觀點】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研討會側記

【多元觀點】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研討會側記

 

【多元觀點】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研討會側記

 

 

 

 

 

傅永軍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8月3日,我從山東濟南遙牆國際機場乘坐山航SC4097航班飛往臺北,參加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舉辦,題為「東亞儒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論辯與省思」學術研討會。我幾乎每年暑期都會去參加類似的研討會,但出席這次研討會的心情卻特別急切。這種特別急切的心情,實為此次研討會獨特的主題和獨特的研討方式所引起。

 

   研討會以「東亞儒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為議題,可謂良工苦心,別具慧眼。熟悉漢語學界儒學和詮釋學研究的學者都知道,「東亞儒學」作為學術會議議題,濫觴於1992年9月,由臺灣清華大學與日本大阪大學合作舉辦了「東亞儒學與近代國際研討會」,這一跨文化視野下的學術議題,在黃俊傑教授及其所領導的學術團隊的積極推動下,在臺灣學界漸成顯學。可以說是落英繽紛,芳草鮮美,值得策馬入林,探驪得珠。但是,何為「東亞儒學」?它又為什麼必要?何以可能?如本次研討會旨趣構想書所指出的那樣,「學界雖多有闡述與批判,並得到一些回應,衍義有之,補充有之,反思有之,雖不到千巖競秀,卻也萬壑爭流。」時至今日,已經到了該有一總結而深層討論的時候。「東亞儒學」研究的領導者「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此時發起研討,可謂適逢其時,萬目所望。

研討會的學術對話方式,亦可謂匠心獨具,計日程功。主辦方會前為被邀請學者提供了三篇靶子論文(分別是臺灣大學講座教授黃俊傑的論文〈「東亞儒學」的視野與方法論問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震的論文〈試說「東亞儒學」何以必要〉,以及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張崑將的論文〈儒學復興中知識分子對「東亞儒學」的探討之思考〉),被邀請的七位學者(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楊儒賓、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韓東育、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兼哲學系主任傅永軍、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蔡振豐、臺灣中央大學文學院教授兼院長楊祖漢、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林維杰、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藤井倫明)事先閱讀,加以批判或提煉更進一層次的思考,寫成簡短的評論稿,或依此而衍申,寫成更深層次相關性論文,提交主辦方。

 

  學術對話過程分成四個環節:首先由靶子論文作者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後由被邀請學者針對靶子論文作者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論文(我提交研討會的論文題為〈東亞儒學「超中心」的合法性——東亞儒學的經典意識及其詮釋學效應〉),對靶子論文作者的觀點給予評論,提出批評意見;在此之後,再敦請靶子論文作者針對評論與批評意見作出回應,最後是靶子論文作者與批評者的相互論辯,在最後這個環節,亦邀請出席學術對話會的現場參與者發表意見。由於這樣一種特別注重對話與交鋒的研討設計,使得研討會開得緊張熱烈。發言者立言明道,「慷慨發衝冠,彎弓掛若木,長劍竦雲端」;辨析者仰觀泰山,臨視北海,扣洪鐘而求其聲,思慮問而進智學,一天的研討轉瞬即逝,在所有參與者依依不捨中圓滿落幕。

 

  通過這樣的論辯交鋒,研討會在有關「東亞儒學」視域與方法等學術問題上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為最終淬練出理性且具有普遍性的「東亞儒學」理念及其方法論邁出了關鍵而堅實的一步。最後,主辦方表示,提交本次研討會的論文,將集結成書,納入「東亞儒學研究叢書」,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我參加過不計其數的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最令我難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