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觀點】市場經濟 v.s. 市場社會
林建甫
本文作者為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經濟學注重市場的觀念。在市場經濟裡並沒有一個中央協調的體制來指引其運作,但是在理論上,市場將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複雜的相互作用,進而達成自我組織的效果。相互作用背後的作用力量就是價格機能,也是一隻看不見的手 (invisible hand) 能指引人們藉著爭取各自的利益來達成公共的利益。
亞當·斯密在他1776年的創世巨作︰對國家財物本質和原因的探討 (簡稱《國富論》)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中有段話:「藉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裝增進公共利益而干預貿易的人所達成的。」
因此市場裡看不見的手將能指引人們藉著爭取各自的利益來達成公共的利益,由於賺錢的唯一方法是自願的交易行為,因此獲取他人金錢的唯一方法便是給人們他們想要的東西。一個人不可能藉著向農夫和肉販訴諸兄弟之情而獲得一頓免費晚餐,相反的,一個人必須藉著訴諸他人的利益,支付他們勞動的代價才能從他們身上得到東西。簡言之,亞當·斯密是說經濟中的各參與者是依自利而所鼓舞。而市場中看不見的手卻指引自利的行為去產生廣泛的社會福利。
市場經濟中讓價格機能運作,沒有政府的人為干預,所以是自由放任主義或無干涉主義,西方用法語詞彙「laissez-faire」(「讓他做、讓他去、讓他走」)。因此市場經濟,又稱自由經濟。
這樣的思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臺灣是臺灣是小型淺碟子的經濟體,只有36000平方公里,要養活2300 萬的居民。土地三分之二是山地,只有三分之一是可以耕作的平原,或作為居住的都市,沒有太多的天然資源。過去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貧困的農業社會,能夠有成長奇蹟,成為 1980 年代經濟發展的模範生,主要憑藉的是臺灣人民的努力與政府成功的採用自由經濟的開放政策。唯有在自由經濟的制度中,企業家才有活力,唯有在開放的政策下,臺灣才能走出去,才有機會在國際舞臺上大展身手。
2014年3月18日起臺灣的大學生和公民們共同發起佔領立法院的社會運動事件。其原因事前一天下午內政委員會中,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30秒時間宣布完成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委員會審查,引發學生的反對所造成。隨後的太陽花運動訴求將服貿協議退回行政院;先建立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再用其來審查服貿;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等等。但公民憲政會議要討論內容包括憲政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兩岸關係法治基礎、社會正義與人權保障、經濟政策與世代正義,反對會議由馬江召開、反對侷限在經貿議題、反對由工商團體主導。其演變的結果,卻成了不折不扣民粹下的「反自由經濟」。
「反自由經濟」的思想,我們以臺北大學社會系的蔡明璋教授一篇「市場社會,不要市場經濟:以臺灣為主體的發展」文章為例。文中認為太陽花學運與野百合不同之處是對政府的經濟政策直接的挑戰;強調「馬政府主政六年來,從ECFA到服貿協議的操作,將臺灣未來的發展模型押注在新自由主義的單一選項上,在理論上不但站不住腳,在實務上也沒有成功的例子可以援引。」而文中也想論證英國,美國,德國以及丹麥都是「民族市場社會」(national market society),而不是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上造就出成功的經濟。
蔡教授的新自由主義其實就是自由經濟,其認為英美等先進國家不是主張及貫徹自由經濟,是違背學界的主流看法。而其推崇的「民族市場社會」及其主張的台灣為主體的發展,實在經不起現實的檢驗。例如「市場社會主張以生產部門的向上提升為優先,作為經濟成長與分配的軸心,這些產業羽毛未豐時,應有適當的支持、保護,因此說它是具有『民族的』性格。」這樣的論點其實就是保護主義,但其結果往往只會形成既得利益,永遠等不到羽翼豐滿,最後只是扶不起的阿斗。
至於其認為的制度創新,要將市場鑲嵌在社會共識和集體利益裏面,稱為「市場社會」。我們擔心只會流於民粹的運作。而且歷史上東歐市場社會主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失敗已經告訴我們這不是一條可行之路。
當然我們也不是不了解太陽花運動中,年輕人對當前經濟的苦悶。年輕人面臨低薪,薪水又調整緩慢,房價高漲,買不起房的問題。這些問題在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美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貧富不均尤其惡化嚴重。我們認為,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的確有嚴重的分配問題。這也是這兩年法國巴黎經濟學院教授皮凱提《21世紀資本論》喚起世人注意分配正義的本質:資本報酬率大過經濟成長率,資本主義已演變成世襲資本主義,富裕國家的貧富不均,重現馬克思時代的悲慘世界。因此他也主張要課富人稅,各國應聯合對資本課稅。
迎接2015新年的來臨,民眾最關心的就是經濟問題。檢視2014 年的經濟成果,經濟成長率來到3.43%,現在臺灣每人的GDP已經來到 2萬2,518美元,而物價上漲率CPI僅有1.18%。2014年臺灣整體可以說交出了張不壞的成績單,揮別前兩年的2.06% 及2.23% 的低成長。可是我們要指出臺灣本來可以更好,但兩岸服貿未過,貨貿也擱置,未來如果不更正「反自由經濟」的迷思,恐怕前途將會黯淡。臺灣絕對不能關著門搞經濟,不能因為分配問題,放棄了自由經濟。
本文係作者為《中國時報》2015年1月3日所撰寫之社論,原題〈解構2014經濟不容關起門自己搞〉,經修改後收於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