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計畫近況】東亞華人自我的心理學研究計畫 -- 二O一五‧夏

【計畫近況】東亞華人自我的心理學研究計畫 -- 二O一五‧夏

東亞華人自我的心理學研究計畫

計畫主持人:黃光國

總計畫

本計畫係針對西方心理學研究之偏頗而發,規劃以東亞華人的「自我」為研究焦點,以「關係主義」作為預設,建構一系列的理論,取代西方「怪異的」心理學理論,來解決本土社會的問題。本計畫將以東亞華人的「自我」之研究作為基礎,一面推展華人本土心理的理論建構及實徵研究工作,一面擴大對國際本土心理學社群的影響?,希望能為非西方國家的本土心理學開闢出一片新的研究領域。

【平臺 執行近況】

總計畫(主持人:黃光國)

計畫主持人黃光國教授集結六位教授共八篇論文投稿至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oiur,獲得該刊於2015年3月1日以Special Issue (專刊)方式發行。此一訊息並於2015年5月27日刊載於『臺大校訊』第4版:

(全文如下)

------------------------------------------------------------------------------------------------------

 

JTSB特刊介紹「本土心理學多重哲學典範」

 

黃光國 / 台灣大學心理系

從2000年起,我被委任為「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的主持人,在執行卓越計畫的八年期間,我不斷殫精竭慮,一面思考跟心理學本土化有關的各項問題,一面從事研究,撰寫論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該項計畫於2008年初結束之後,我又以將近一年的時間,整合相關的研究成果,撰成《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黃光國,2009),三年之後,該書之其英譯本改以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之名出版(Hwang, 2012)。

挑戰主流研究典範

任何一個學術運動,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學基礎,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這個學術運動便已邁向成熟階段,而逐漸脫離其「運動」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哲學來取代它。不僅如此,一個學術運動成熟之後,它所建立的典範不但要待起國際學術社群的挑戰,而且必須主動向國際上既有的主流研究典範挑戰。

Michael h. Bond 是因為研究「中國人心理學」而享譽國際心理學社群的第一位心理學家。他在中文大學任教期間,便出版了《中國人的心理學》(Bond, 1986),其後又在香港的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本他所編的《中國心理學大全》(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將「中國心理學」這個概念帶入了國際學術社群(Bond, 1986)。2010年,他又出版了一本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這本書包含四十一章,動員了數十名的中、外學者,涵蓋領域包羅萬象,幾乎把過去數十年內有關內有關中國人所作的心理學研究都網羅在內。

一位任教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華裔學者Lee(2011)深入回顧這本書之後,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本書沒有清楚的結構,除非仔細閱讀整本書的目錄,否則讀者很難看出這本書包含有那些內容,並辨認出針對某一特定議題的章節」(P. 271)。不僅如此,「整本書大多缺少理論」(there is a general lack of theory in the whole book),這些以議題取向的章節,對於關於華人所作的經驗研究發現,作了相當詳盡的回顧與報告,然而,只有極少數的幾章提出華人心理學的本土理論」,「儘管他們公開宣稱要推動本土研究,他們的水準大都停留在支持/不支持西方的發現,並且用諸如集體主義、權力差距之類的文化向度來解釋他們的發現」。尤有甚者,這本書中所引的研究大多以『中國和西方』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處理他們的研究發現,無法掌握現實世界中更為精緻的複雜性(pp. 271-272)。

 

兩種研究取向的對決

2012年6月1-2日,在台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支持之下,本土心理學推動委員會邀請了十位國際知名的文化及心理學者,以「建構含攝文化的心理學理論」作為主題,發表論文。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針對此一議題,發表了十篇精彩的論文。

在研討會之前,我們特地把這次研討會的緣起寄給Bond,邀請他在開幕式上致詞回顧他的學術生涯並作主題演講,說明他如何研究中國人的心理學。因此,這次研討會幾乎變成「文化系統」(cultural system )和「泛文化向度」(pan-cultural dimensions)兩種研究取向的針鋒相對。

Michael H. Bond代表了套用西方主流心理學理論及研究典範的「泛文化向度」(Pan Cultural Dimensions )研究取向,這種研究取向主張:在建立人際行為的模式時,「我們必須發展工具,來測量跨越許多文化群體而在量度上有相等的心理構念」,以便於扈從的研究者從事跨文化比較研究。這種研究取向雖然能累積許多瑣碎的實徵研究成果,卻傾向於使用非西方文化面貌模糊,喪失其文化的可辨認性(Cultural Identity)。

在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一書中,我所主張的「文化系統」(Culture System )研究取向,將儒家文化視為整體系統,可以避開上述缺失,讓華人瞭解其文化傳統,並獲致清晰的文化認同感。不僅如此,此種研究取向係以「多重哲學典範」作為基礎,其核心為「本體論的實在論」,有堅實的哲學基礎,可以推廣到其他非西方國家,協助他們建立自主的社會科學。

 

自主社會科學的傳統

事後,我從該項研討會的論文挑出四篇投稿給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除了我和Bond所寫的兩篇論文之外,還有美國心理學會「本土心理學推廣小組」召集人 Sundararajen支持我論點的論文,以及亞洲本土心理學會會長 James Liu的一篇論文,析論東亞階序式關係主義對全世界的普遍性意涵。

該刊主編認為:這是十分重要的議題,希望能引起國際辯論,因此邀請我作為 guest editor,邀集更多重量級學者,討論此一議題,並為該刊編一特刊(special issue)。我於是邀請著名歷史心理學家 Gergen,主張行動理論的德國文化心理學家 Eckensenberger,和來自大陸的社會學者齊小英,分別從不同角度撰文,討論全球化時代建構「含攝文化」之理論的重要性。這八篇論文中,我所寫的兩篇論文題目分別為:(1) 〈文化系統與泛文化向度:本土心理學研究取向的哲學反思〉;(2)〈含攝文化的自我與社會互動理論:多重哲學典範的研究取向〉。

該一特刊已於今年出刊,共包含下列八篇論文:

1.“Cultural System vs Pan-cultural Dimension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Approaches for Indigenous Psychology”

by Dr. Kwang-Kuo Hw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2.“How I am Constructing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of Social-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our Age of Globalization”

by Dr. Michael Harris Bond,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3.“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of Self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Approach of 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by Dr. Kwang-Kuo Hw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4.“Indigenous Psychology: Grounding Science in Culture, Why and How?”

by Dr. Louise Sundararajan, Rochester Psychiatric Center, U. S. A.

5.“Globalizing Indigenous psychology: an East Asian Form of Hierarchical Relationalism with Worldwide Implications”

by Dr. James Liu,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ew Zealand

6.“Cultural Inclusive Psychology from a Constructionist Standpoint”

by Dr. Kenneth J. Gerge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warthmore College, U. S. A.

7.“Integrating the Emic (Indigenous) with the Etic (Universal)-A case of squaring the Circle or of Changing the perspective?”

by Dr. Lutz H. Eckensberger, 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Berlin) and Johan Wolfgang Goethe Universitt (Frankfurt), Germany

8.“Filial Oblig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volution of the Culture-System”

by Dr. Xiaoying Q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Arts,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Australia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tsb.12052/pdf

從批判實在論的角度來看,建構「儒家關係主義」的一系列理論模型,旨在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學統,是建立華人自主社會科學傳統的重要一步,而批判實在論以及我所主張的多重哲學典範的研究取向,則可以作為達成此一目標的哲學基礎。

 

子計畫執行近況

子計畫二(主持人:葉光輝)

1.期刊論文

(1)葉光輝教授於12月16日至3月15日期間共出版期刊文章兩篇:

邱獻輝、葉光輝(2014)。臉面在教唆殺妻歷程的心理意涵:華人臉面理論的應用。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3):483-523。(TSSCI)

(2)葉光輝(2014)。提升高齡者研究的應用價值才是當務之急。應用心理研究,61, 29-40.

(3) 葉光輝教授於5月1日至3日期間參加「第一屆國際華人應用心理學研討會」,報告論文一篇,篇名『臺灣高齡社會下的老人照顧:外包孝道的正向功能

』(4)葉光輝教授於6月13至16日期間出席「第四屆海峽兩岸心理論壇研討會」,報告論文ㄧ篇,篇名:〈青少年親子衝突正向轉化歷程:功能性評估、父母支持性溝通、生活適應三者的交叉延宕互惠關係〉。

 

 

子計畫三(主持人:鄭伯壎)

本子計畫主持人鄭伯壎教授於三月份主持家長式領導研究討論會議,透過視訊連線的方式與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的領導研究團隊進行研究交流,其間討論家長式領導與幸福企業相關議題。並組成研究小組,推動後續研究,期望能在這二個主題上繼續深耕。研究成果的部份,主持人在本期間有兩篇研究論文獲得美國管理學年會(Annual Meeting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接受發表,預計八月中將前往溫哥華進行簡報,篇名分別為「Learning from the opposite: 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leadership advantage」與「A balance theory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perviso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subordinat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commitment to supervisor」。並與海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討論未來合作方向。此外,主持人亦將之前所召開的「組織行為研究在台灣四十年:深化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之投稿論文彙集成冊,目前已經完成第一版的校稿,預計今年七月正式出版。

 

 

本子計畫已邁入第四年,聚焦於宗教組織領導人的社會化過程。上半年中,子計畫主持人鄭伯壎教授已完成現有文獻的回顧、並進行初步的資料蒐集與彙整,預計七月之後,便可開始分析文本資料,建構模型。

本子計畫主持人鄭伯壎教授於六月13-18日參與廈門的第四屆海峽心理論壇,期間發表「邁向幸福企業:職場心理健康的促進」專題演講,職場健康的議題近期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主持人長期與實務界合作,藉由貼近現象場的觀察,提出目前職場諮商與員工協助方案在台灣的現況,並點出現行發展的困境。

此外,子計畫主持人已開始籌辦七月6-10日,為期五天的「組織行為研究工作坊」。本工作坊除了邀請國內外在社會科學研究法上學有專精的教授授課以外,亦安排在實務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人士進行分享,有助於提升年輕學子的研究能力與實務思考。而籌備許久的「組織行為研究在台灣四十年:深化與展望」專書,也已完成所有的校稿手續,預計於六月底正式發行。此書匯集許多當代重要組織行為研究的議題,透過回顧性的整理,帶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在學術上有相當重要的指標性意義。

 

子計畫四(主持人:王秀槐)

1.學術交流

(1)王秀槐教授於3月27日於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課程中報告:『華人青年生涯使命感』,與碩博士生交流。

(2) 王秀槐教授於4月10日參與台灣大學與國北教大研究社群「養性教育論壇」,討論題目:〈養性、適性〉,與研究學者交流。

(3)王秀槐教授於4月17日參與台灣大學與國北教大研究社群「養性教育論壇」,討論題目:〈性本善,習相遠〉,與研究學者交流。

(4)王秀槐教授於5月29日參與台灣大學與國北教大研究社群「養性教育論壇」,討論題目:〈成龍成鳳〉,與研究學者交流。

(5)王秀槐教授於5月29日於台大心理系 黃光國教授「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課程中參與討論:『105 年度「全球架構下的臺灣發展:典範與挑戰」跨學門整合型計畫』的規劃案。

(6)王秀槐教授6月1日接受香港大學楊銳教授訪問,題目:『中西方高等教育傳統的融合:關於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新加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政策的比較研究』。

(7)王秀槐教授於6月5日參與台灣大學與國北教大研究社群「養性教育論壇」,討論題目:〈修身〉,與研究學者交流。

2.專書出版

(1)主持人王秀槐教授於2015年3月與國際知名出版社Springer簽約,撰寫及出版一書:「The Multiple College Admission System in Taiwan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individual choice and social equity」本專書撰寫計畫旨在呈現臺灣多元大學入學制度的發展沿革、功能特色、以及成效,探討此一制度如何在個人選擇與社會平等之間求取平衡。整體而言,大學入學管道提供高中生以自己的興趣及天分作為考量,選擇理想大學和科系的機會,同時,也篩選出合適的人才,引領他們進入不同的職業生涯。因此,適性選擇與社會平等為大學入學管道中,極其重要的兩個核心議題。臺灣多元大學入學制度的發展乃為一項創新的教育體制實驗,體現出臺灣社會如何在適性選擇與社會平等之間求取平衡,將青年學子導引至適當的大學科系及未來生涯。這樣的發展成果非常值得整理撰寫成書,在國際教育界出版,引發討論,獲得重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