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計畫近況】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兩岸三地社會轉型之比較研究 -- 二O一五‧夏

【計畫近況】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兩岸三地社會轉型之比較研究 -- 二O一五‧夏

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兩岸三地社會轉型之比較研究

計畫主持人:林惠玲、周嘉辰、古允文

二十世紀臺灣、南韓、香港、與新加坡的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對象,首先,它們驗證了從貧窮到富足、從落後到發展的可能性;其次,它們發展的期間與所採用的發展策略,具有某種程度的共通性;第三,臺灣、香港、與新加坡都是華人國家,南韓則是受到中華文化很很深的影響。由於它們的發展,促進了東南亞各國、乃至中國經濟的開放與發展。

為什麼臺灣、南韓、香港、與新加坡能夠獲致快速的成長成為發展國家?有多種理論試圖解答這個問題,多數認為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職能,或可統稱為「發展性國家論」(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hesis)。雖然「發展性國家論」某種程度上可說明政府職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不過有可能被認為,只要政府積極介入經濟活動,即可能獲得快速的經濟發展。

然而二十一世紀,一方面由於民主化與社會多元化,促使各國政府追求的目標更為多元,追求經濟公道比追求經濟發展可能更受到重視;另一方面,由於全球化的結果,資源快速流動,各國政府的政策部分受到影響,例如全球化使得資源快速移動,勞動市場的轉變,導致失業率增加、貧富差距拉大等現象,結果「貧窮」已經成為一種跨階級的問題,甚至是人民生命歷程中一段普遍存在的過程。因此,現在我們究竟還是遵循過去的發展模式、還是採用或創造新時代的發展道路?國家治理與社會創新乃成為重要的議題。

【分項計畫】

「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兩岸三地社會轉型之比較研究」計畫,是從「治理」(governance)的三個主要面向:公共治理、經濟治理、與社會治理切入,將研究對象放在兩岸三地,希望從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與思想,來比較分析台灣、香港、與大陸等三個華人社會的政策。這是一個創新的模式,我們的基本研究議題如下:

◊經濟治理:

臺灣採取混合式自由經濟制度,歷經60年的發展,從開發中國家進入已開發國家。其製造業從以生產代工的OEM、ODM為主的方式,逐漸轉型為以品牌製造(OBM)為主的生產方式。相對的,中國大陸是一個由社會主義轉型為市場經濟的國家,其產業結構以製造業為主,生產方式大多是以代工的OEM,在品質與創新上與臺灣仍有相當的差距。對兩岸的產業或廠商而言,面對全球化,所面臨的競爭,與可能的合作模式,藉此提升兩岸的經濟發展方法與人民福祉。研究的重點包括,兩岸廠商的生產的附加價值、勞動生產力,或總要素生產力等,其差距為何?而其影響因素又為何?在東亞的競爭地位又如何?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並做比較。

◊社會治理:

快速經濟發展導致兩岸三地社會生活型態的轉變,本計畫試圖比較研究臺灣、中國大陸、香港的社會福利改革經驗,並探討其在東亞福利體制與中國福利研究的理論與經驗意涵。在過去,對於東亞福利體制大都集中在臺、港等傳統發展型福利國家的討論;對於中國福利研究則只集中於大陸的社會保障改革經驗的討論。本計畫希望建立起廣義下的大中華社會福利比較研究,以期加深理解在不同的現代化路徑中,不同的華人社會的福利制度如何因應。因此,本計畫將從1990年代以後兩岸三地的政治、經濟、社會的轉變,來探討各自的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政策的變遷,藉以理解兩岸三地各自特殊發展的社會問題。研究的重心放在養老年金、醫療保障、失業救濟等經濟安全項目,以及被視為「最後社會安全網」的社會救助制度。此外,隨著三個華人社會都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照顧與治療(care & cure)的政策與制度的討論也是本計畫的焦點之一。

◊公共治理:

近年來,政治學界對於比較威權主義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進展。在最近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將焦點置於威權體制內部具有民主形式的機構,包括政黨、立法機構、與半競爭性選舉等,探究威權體制設立這些機制的原因,以及這些機制是否有助於威權政體的穩定與持續。中國大陸政府目前正積極地嘗試引進多項機制,以改革其立法體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社會意見進入立法過程。建立了許多新的參與管道,包括召開聽證會或座談會,以及公開法律草案以徵求社會意見等。本計畫聚焦於開門立法,探討其出現的原因與施行情況,在實際研究進程中,將依據開門立法出現的三項可能原因,即社會力量的施壓、資訊蒐集的需要、與對抗部門立法的習慣,依次討論相關目標的執行效果。

本整合型研究計畫從三個方面來討論,將有助於增進對中國大陸的研究與瞭解,同時提升對受到中華文化與儒家薰陶的地區的研究與瞭解。因此有利於充實人文高等研究院之東亞文明總計畫的內涵,並且,更將使得臺灣的發展經驗,供當代中國大陸的發展借鑑,而對中國大陸的未來產生實質的影響,這將是臺灣大學推動中國大陸研究的長期績效。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創出新的研究方向,不是狹隘的「中國大陸研究」,而是更具開拓性的「大中華研究」。

計畫執行近況

分項計畫:經濟治理(主持人:林惠玲)

1.學術交流活動

(1)林惠玲教授於12月中旬出席在臺北所舉辦之「臺灣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研討會」,席間發表由楊志海教授與林惠玲教授共同撰寫之「提升廠商研發能量:政府研發支持政策的分析」一文,該篇研究主要利用本文回顧與評估1990年代以來政府的各項研發支持政策,進而檢討研發政策本身與引發的問題,並提出未來政策修改的可行方向,希冀研發支持政策能有效且公平促進廠商的研發投資,進而提升台灣廠商的國際創新競爭力。

(2)由林世昌教授代為出席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並於席間發表 “Outward FDI and Chinese Taipei Firms Domestic Employment China”一文,現已出版為專書論文,該篇研究主要利用2008-2011年之資料,探討臺商對大陸投資,對國內就業的影響,結果發現,確實會減少國內製造業的就業,但是會增加國內經理人員的雇用,至於R&D人員的雇用影響不顯著。

2.論文發表

(1)林惠玲教授與清大林世昌教授、蕭義棋先生撰寫之“Do Different Types of FDI Strategies Spur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Taiw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一文,已發表於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5, 16(3), 599-620. (SSCI);與清大林世昌教授撰寫之“The Choice between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FDI Production Strategies for Taiwanese Multinationals”一文,已發表於Research Policy, 2015, 44(1), 283-293. (SSCI)。

 

 

分項計畫:社會治理(主持人:古允文)

1.學術交流活動

(1)古允文教授於1月3日至1月11日接待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碩士班學生來台參訪, 學生於來訪期間,參訪了多所大學,包括淡江大學、東海大學、中正大學等學校,其中也於台灣大學由古允文教授進行一場「台灣戰後發展」之演講, 另外,至多個人文景點參觀,如228和平紀念公園、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此次來台參訪,學生多表示對台灣政治歷史與社會發展有深刻的了解。

(2) 施世駿副教授於1月25日至2月3日廣州中山大學及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訪問,並於廣州市社科院演講「歐盟社會政策的管治演進與養老金政策發展」。訪問期間拜訪了中山大學政府學院的岳經綸副院長以及廣州市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黃玉博士,對於中國大陸社會保障近期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2月4日轉往香港教育學院訪問莫家豪副院長,並受邀在學院的大中華研究中心演講,題目是「Rebir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Bismarckian and Beveridge Models: Exploring the Changing Governance of Pension Reforms in East Asia」,同時也與該學院老師交流。

(3)傅從喜助理教授於1月10日至1月15日接待Dr. GYU-JIN HWANG, Dr. GYU-JIN HWANG任教於THE SYDNEY UNIVERSITY 的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系,研究領域為比較社會政策、福利國家的比較發展、社會政策的發展脈絡、東亞福利國家的比較分析等部分,此次來訪與傅從喜助理教授針對社會政策方面有多元的討論,並對台灣社會政策和福利有更多的了解。

 

 

分項計畫:公共治理(主持人:周嘉辰)

1.學術交流活動

(1)「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子計劃「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主持人周嘉辰助理教授於104年1月18至23日,赴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參訪。

(2) 「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子計劃「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主持人周嘉辰助理教授於104年1月25、26日赴University of Vienna,於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發表演講,講題為 “Mixed Methods and China Studies: The Use of Diverse Case Study and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One Project”。

(3) 「東亞崛起中的治理與創新」子計劃「形式上的民主機構在威權體制內的作用」共同主持人童涵浦助理教授於104年1月至2月間,在維也納大學Non-EU Teaching Mobility計劃支持下,受邀至其東亞研究學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教授“Political Economy of Authoritarian Institutions: China and Beyond”一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