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品介紹】二O一五‧夏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本院出版的《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2卷第1期(總第23期)於2015年6月出刊。本期學刊的專號主題為「東亞視域中的日本哲學」(Japanese Philosophy in East Asian Perspective),共收錄「專題論文」六篇,「研究論著」兩篇,「研究討論」三篇,以及「書評」一篇,總共十二篇文章,內容深入而且豐富。
「專題論文」部分,第一篇為 Kirill O. THOMPSON 的 "Blind Spots in Itô Jinsai's Account of the Zhongyong (Chôyô) "(〈伊藤仁齋詮釋《中庸》之盲點〉)。德川時代的古典儒學者伊藤仁齋,在為儒家經典《中庸》所作的註釋書《中庸發揮》中,認為伊藤過度修正朱熹和宋朝儒學對中庸的形上學詮釋,因此在概念上沒有足夠的基礎,來支持他自己在解讀《中庸》時企圖注入的孟子觀念。他大膽解構朱熹的架構,而且只認知到日常生活具體的現實和經驗,卻悄悄注入孟子的觀念。《中庸》所代表的傳統比孟子更早,孟子企圖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而非取而代之,這顯示伊藤的作法只是白費力氣。本文在結論指出,伊藤仁齋是透過本身的文化和年代的角度來詮釋《中庸》,他對原典術語的詮釋,和古典及南宋時代的中國截然不同;此外,他認為《中庸》指的是一般適當行為的典範,而非中國原本的「不偏不倚」的意思。儘管伊藤的陳述和中國儒學有所差異,他確實恢復了原典當中的某些人文主義精神。伊藤運用他古典主義的方法,一開始的作法是正確的,可惜他的盲點讓我們無法得知正宗儒學的目標。
第二篇為 Shigeru TAGUCHI 的 "Non-being Self as Mediator in Tanabe Hajime's Philosophy"(〈田邊元哲學中作為無的自我之媒介者〉)。在田邊元(1885-1962)的想法裡,自我既不能被對象化,也不是隱藏在現象世界背後的什麼。自我雖然會完全顯現在我們的經驗當中,但並不能作為一個固定的對象來被觀察,因為自我並非「媒介」以外的任何一種存在。因此我們不能將此種作為「媒介」的自我視為「有」,而應該視為「無」。雖然如此,我們的自我並非是完全沒有的存在,亦即非單純的零。應當說,唯有透過自覺作為無的自我才能正確地了解,要怎麼做我們的自我才能作為以有的姿態出現的一切存在之超越論條件(或是媒介者),來付諸行動。此種思想,並不是要求我們必須意圖性地拋棄作為有的自我。因為在實踐的行為裡,我們早就被迫捨棄它了。這正表示,作為無的自我之思想,帶有重要的實踐意涵。而此種自我的重新詮釋,最終將會歸結到,將神與現世的主體之媒介重新解釋為由愛與大悲所規定的關係當中。
第三篇 Tomomi ASAKURA 的 "Theory of Personhood in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Reflections on Critical Buddhism's View of the Kyoto School "(〈西田幾多郎與牟宗三的人格論:關於批判佛教對京都學派批評的反思〉)試圖藉由探討西田幾多郎(1870-1945)的人格論,來反駁批判佛教對其哲學的批判性觀點。批判佛教認為京都學派為一種場所佛教,並將西田的場所邏輯解釋為現代版的「起信論」體系,其他與批判佛教無關的學者,亦支持此觀點並採用它,所以此種解釋極為重要。本文欲探求的是,後期西田排斥此種解釋的可能性。初期的場所邏輯雖然難免會被人誤認為唯心一元論,但後期西田透過自我與人格的探討後,卻轉而開始反對像「起信論」這種(批判佛教所批評的)形上學體系。為了凸顯此思想脈絡,本文將比較後期西田哲學與牟宗三(1909-1995)的圓教論,藉以闡明兩人的人格概念如何不同於「起信論」式的形上學體系。
第四篇為 Michel DALISSIER 的 "The Critique of Nishida Kitarô by Sôda Kiichirô: A Metaphysical Issue"(〈左右田喜一郎對西田幾多郎的批判:一個形上學的問題〉)。一九二七年,西田幾多郎提筆對左右田喜一郎的批評做出回應,代表他首度以暗示的方式重建他的拓樸學邏輯,尤其關係到某種形上學的詭辯。本文以英語綜合整理個人在這個領域的詮釋之核心,亦即以絕對虛無的本體論和邏輯之間的差異為主軸。此外,作者將找出西田幾多郎和梅洛龐帝某些方法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針對「創作」這個觀念。作者專注探討這篇文章的前兩部分,企圖解開自我覺醒和虛無之間錯綜複雜的概念性關係。首先,作者會探討從認識論到心理學的巨大改變,重新釐清西多郎和形上學的關係。其次,作者會重新思考西多郎「征服本體論」的觀念,凸顯出其所謂「拓樸化的初步輪廓」。
第五篇為廖欽彬〈東アジアにあける実存哲学の展開──日本哲学と洪耀勳の間〉。實存(existentia, Existenz, existence)作為一種哲學概念,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大為流行,在東亞的日本與臺灣,亦跟隨著各自的歷史背景與情境,發展出不同的面貌。實存哲學的出現,意味著探求事物根源及本質的哲學,不再能夠滿足現代人的需求,而對於人在現實生活的存在之關懷,正是作為現代哲學的實存哲學所欲追尋的目標。本論文以實存概念在當代日本的發展為議論的開端,追溯並闡明了此概念經由京都學派哲學家田邊元(Tanabe Hajime, 1885-1962)的介紹與再詮釋後,所呈現出的宗教實存概念之過程。接著在探討臺灣殖民時期哲學家洪耀勳(Hung Yao-hsün, 1902-1986)實存哲學圖像(亦即藝術實存論)與其自身的社會實踐之間關係的同時,探索了其實存哲學述與日本哲學之間的關係上的考察,最後思考了實存哲學在東亞的發展脈絡及其現代性意義。
第六篇為周頌倫〈由「華夷變態」向「脫亞入歐」轉進之文化意味〉。「華夷變態」之說,生於「明清鼎革」之際。林鵞峯輯錄「華夷變態」之本義,從其對鄭氏復明舉動或可產生「夷變於華」之態勢的盼望及快意可知,他恪守了明—華、清—夷之文化立場。圍繞該說,既有遵本義而嚴防「華夷之變」的延續者,亦有借歧義而誇大「華夷變態」的曲解者。當清朝削平「三藩之亂」而致「華夷變態」似已喪失其現實根基時,古學與國學流的「國體論」者卻有意闡發「華夷變態」的文化意味,構築日本型「華夷」秩序。當這一思潮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不期而遇時,福澤諭吉者流猛然發現了「破解」「華夷秩序」的「處方簽」,即「脫亞入歐」。日本不再糾結於自己的亞洲身份,將文化觀念上對中國—朝鮮的蔑視轉變為實踐上的「脫亞」,進而遺毒于東亞。總之,「華夷變態」與「脫亞入歐」間雖不能直接對接,但經由「國體論」的抬頭與膨化,又經由西方近代國家體系學說的「啓蒙」,兩者間還是辟開了曲綫轉進之路徑。
「研究論著」部分,第一篇張崑將〈越南「史臣」與「使臣」對「中國」意識的分歧比較〉,透過考察越南對內的「史臣」及對外的「使臣」兩種「中國」意識,發現越南史臣在撰寫史書之際,頗刻意強化南北「各帝其國」、「各華其華」的政治與文化主體性,並沒有「夷」的身份之辯解問題,甚至突顯自己有一套自己的「中華秩序」。相較而言,越南出使中國的「使臣」常常需要向中國官員爭取「是華非夷」的國格主體性,刻意表現出「同華意識」的立場,同時在外交場合中,有時也要與朝鮮使臣互較「競華」。因此,越南的中華意識實有「對內」與「對外」鮮明的多元現象。
第二篇是藤井倫明〈日本山崎闇齋學派的「中國∕華夷」論探析〉。透過本文的分析將獲得以下的結論:闇齋學派中所產生的「中國∕夷狄之論」,有三種見解和主張。第一:「文化優劣論」的立場,亦即認為華夷關係是由道德、風俗的優劣決定的,第二:「名分論」的立場,亦即認為華夷關係是由主客、自他的關係來決定的,第三:「地理注定論」的立場,亦即認為華夷關係是由地理、地形來決定的。另外,根據本文的分析,絅齋的「日本主義」只是從「名分論」的角度來提倡,與文化的優劣完全無關的。「名分論」脈絡裡的華夷關係不是絕對固定的,而是相對流動的。換言之,世界有多少的國家,就存在著多少的中心,亦即有多少的「中國」。在這個意義上,絅齋的立場是以「文化多元」觀為基礎的「日本主義」,並不是「國粹主義」。
「研究討論」部分,第一篇為李宥霆〈關於「亞洲主義」研究的思想史回顧和方法論反省:以日中英語文獻為中心〉。「亞洲主義」所指為何?這是言人人殊的;本文在分別檢視日文、中文與英文的研究成果中,申論各種「亞洲主義」的面貌,而對於相關議題的研究動向,則構想了世界史、具體情境、人物交流網絡等層次,並認為在經過思想史的檢討後,應該要整合入更大規模的研究領域。第二篇為趙旻祐〈對「朝鮮陽明學派」的一個省察:以李忠翊為例〉。「朝鮮陽明學派」,是在朝鮮推崇陽明學的學者群。本文以朝鮮學者李忠翊為對象,做出對「朝鮮陽明學派」的再思考,同時也整理李忠翊的整體思想概況。第三篇為 Richard R. Johnson 的 "Reasserting the Values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Machine Age: A View from America"(〈在第二次機器時代中通識教育之價值:美國觀點〉。學術專業化,弱化了人文教育的社會價值,本文透過美國的角度,考察當代的人文教育問題,試圖重塑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書評」是劉保禧評論劉小楓的《共和與經綸:熊十力《論六經》《正韓》辨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在《共和與經綸》中,劉小楓以眾所公認的第一代新儒家(熊十力)來否定第二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的學術貢獻,並主張政治儒學才是其哲學的核心關懷。劉保禧對《共和與經綸》逐章述評,並檢討劉書中的學術計畫,建議臺港地區的學界宜有系統的論述加以回應。
《東亞儒學研究叢書》
本院「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出版的《東亞儒學研究叢書》書系,本季出版一冊新書:
叢書21,李明輝教授與林月惠教授合編:《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本書以「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為主題,著眼於韓國儒學研究的第二序反思,涉及對殖民地史觀下的韓國儒學研究、其方法論與解釋框架之批判,進而對韓國儒學研究提出新展望。全書以2012年「東亞視域中的韓國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所發表的論文為主,兼及此一議題的期刊論文,匯聚長期關注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的韓國、日本、臺灣等地學者之研究成果,以東亞儒學的視域,展開學術對話的宴饗。全書共收入韓國、日本、臺灣等地學者的十一篇論文,可說是此一議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大多學者對於高橋亨以「主理派∕主氣派」來詮釋韓國儒學史的解釋框架,進行客觀的評價與深入的批判。從後殖民的角度來看,唯有徹底清理並客觀評價高橋亨的韓國儒學研究,才能擺脫其韓國儒學史的解釋框架,凸顯韓國儒學研究的主體性。猶有進者,更有學者或從朝鮮儒學的資源,或從比較哲學的視域,超越高橋亨的解釋框架,展開新的思想冒險與哲學嘗試,以活化韓國儒學研究。本書的出版,標示臺灣對於韓國儒學研究的新進程,除了提升中文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水準之外,並與東亞學界平等對話,相互激盪,同時回應韓國與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顯示臺灣在韓國儒學研究上的開創性與開放性。
《大學通識教育叢書》
本院「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出版的《大學通識教育叢書》書系,本季出版四冊新書:
叢書01,黃俊傑教授著:《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本書所探討的是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其在現階段國內高等教育環境中的落實問題。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全書宗旨與分析的起點;第二章為大學通識教育提出清晰的定義與目標;第三章躍入中國文化與教育傳統,尋求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的源頭活水;第四章則在檢討當前國際學術界習見的通識教育理論之後,提出「多元文化論」作為現階段在臺灣地區推動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五章分析當前的實際困難及其可能因應策略,第六章提出課程設計原則,並在人文、社會、生命及物理科學等四大領域中,設計若干通識教育課程。最後一章以展望前景作結,說明臺灣大學通識教育在短期內不易有快速而全面的提昇,但長遠觀之,蓬勃發展當可預期。文末收有附錄兩篇,係作者赴美、日,考察兩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情形所完成的報告。
叢書02,黃俊傑教授著:《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本書第一部分以四章篇幅論述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視野,試著從中國古代儒家傳統的立場出發,思考「全人教育」的涵義,並扣緊臺灣的脈絡,論述以教育提昇人的素質的可能性,同時也強調:不論是何種教育,都必須以學生心靈的覺醒作為根本的目的。大學不應自我「異化」而淪落為職業訓練所或國家意志之工具,而應是以追求真理為職志的知識社群。本書第二部分《經驗與啟示》,主要是從臺灣教育的具體情況與改革經驗出發,在「產學合作」的潮流中,探討大學與產業界之關係,也分析當前大學醫學教育改革中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本書第三部分則從前瞻性的觀點,討論全人教育對二十一世紀技職教育的意義,析論大學通識教育對二十一世紀公民養成的重要性,也探索二十一世紀科技時代中的人文議題與人文教育的轉型問題。
叢書03,黃俊傑教授著:《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本書第一部分以三章篇幅討論全球化與大學通識教育的問題,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大學通識教育在全球化時代可能面臨的挑戰,並申論大學的通識教育應加深大學生的本土文化資源,且融入更多的本土關懷,當是突破公民教育問題較為有效的策略。本書第二部分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描繪新的願景,第四與第五章提出二十一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在於從普及到深化,第六章討論如何通過通識教育提昇大學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第七章則論述臺灣當前大學通識教育所面對的「 反知識主義」與「功利主義」兩種心態的挑戰,及其所衍生的教學實務上的問題。大學通識教育的提昇,與大學門牆之內的校長的領導風格,與大學門牆之外的社區大學教育,均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本書的第三部份則分別探討與通識教育發展相關的週邊環境的這兩個問題,呼籲社區大學應與優質通識教育相結合,以互濟互補,也強調校長在通識教育的改革中的重要性。
叢書04,黃俊傑教授著:《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探討大學通識教育的論文。全書分「理念篇」、「現況篇」及「展望篇」三部分,包含附錄,共收錄九篇文章。
第一篇論文及附錄,主要討論臺大前校長虞兆中先生與傅斯年先生有關大學與通識教育的理念。第二篇論文討論當前大學通識課程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學生「主體覺醒」的問題。第三篇論文,則分析當前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中,源生於近代西方的諸多價值理念如「民主」、「自由」、「人權」等,與華人社會文化背景的差距,所引起的公民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問題。第四篇就民國九十二年以後教育部對大學通識教育的評鑑報告,提出初步觀察。第五篇論文將華人地區大學教育,放在「全球化」趨勢的脈絡中思考,作者認為包括臺灣在內的大學教育面臨三大問題:(1)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科技快速發展對大學的衝擊,(3)大學的社會責任。第六篇論文分析二十一世紀出現的資訊化與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等三大局勢,指出新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有三:(1)促進「傳統」與「現代」的對話,(2)加強「科技」與「人文」的互動,(3)強化全球視野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第七篇及第八篇論文從全球化時代的視野,分別探討人文教育的新方向,以及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
Series on Global East Asia
由本院策劃,由本校出版中心與德國V&R unipress合作出版的Global East Asia書系,本季出版一冊新書:
叢書01,Chun-chieh Huang,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
This volume tells the story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s and why and how Confucian texts were reinterpreted within the different ambiances and contexts around East Asia. The vitality of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stems from the desire of Confucian thinkers to interpret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line with conditions and changes in their own times and location. Although all the interpretations that were advanced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were specific to their own era, they do still share some themes in common. This book reveals that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forms an intellectual community that is transnational and multi-lingual and has evolved in interaction between Confucian "universal values" and the local conditions present in each East Asian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