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視野】吳振嘉整理:〈朱雲漢院士《高思在雲》新書發表會紀錄〉
【宏觀視野】
《高思在雲》新書發表會會議記錄+
朱雲漢
《高思在雲》一書的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會議記錄人:吳振嘉
4月15日(三) 下午3點-5點
地點:台大社科院4樓 419會議室
中研院院士、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日前發表新作「高思在雲」。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出發,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角度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新發展趨勢提出思考。論證「西方國家所熟知的世界,已經一去不返了」,面臨人類社會數百年來的歷史分水嶺,台灣社會應該如何作好思想準備,朱院士在書中提出其深刻的觀眾與建議。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於4月15日下午15:00,假台灣大學社學科學院419會議室舉辦「高思在雲」新書發表會,除邀請本書作者朱雲漢院士就本書內容進行介紹與說明外,並同時邀集包括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中研院政治所冷則剛研究員、台灣產經建研社洪奇昌理事長、旺報總主筆戎撫天先生以及台大政治系石之瑜教授進行與談。會中就中國崛起、西方民主以及台灣未來出路等問題進行了意見交流,以下是會談紀要。
*主持人:黃俊傑院長
擔任新書發表會主持人的是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黃院長首先感謝各與會來賓的出席參與是「殊勝因緣」,並盛讚此新書與台灣讀者有很大的相關性,尤其是第三篇的「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以及第四篇的「為台灣民主把脈」。
黃院長從歷史觀點入手,指出21世紀中國再崛起是一千年以來的大事件。從1850年太平天國爆發,青年馬克思聽到消息非常興奮,他期待將來的中國成為「自由、平等、博愛」的新國度,可是200年後的中國仍然在艱難掙扎中前進。西方世界對於中國而言,一直是不可避的他者,但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中國大陸的方向有了微妙的轉變。從20世紀末的積極溶入近代西方所設定的國際秩序,到21世紀初以來的「走自己的路」。黃院長表示,朱院士的這部著作將有助於對此問題的思考。然而黃院長也提出一項保留意見,就是中國大陸實在太大,像是一本巨大的書,一頁頁的翻過都十分辛苦,除了光明面外也有黑暗面,對於中國的完整認識還需要更多的討論,他引用黃宗羲的詩「太平有策莫輕題」作總結。
*與談人:黃光國教授
黃光國教授的專長是社會心理學,近年來又十分關注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問題。他從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談起,五四當時所強調的「德先生」與「賽先生」,現在已經發現民主不是菩薩,無法解決中國當代的問題。把視角轉到台灣,光復後的現代化,是從器物到制度再到價值觀,但看來問題不僅於此。因為現代化不應該是2分的,各文化的現代化也不能只是制度觀念的引進與移植,應該是由內部文化轉化而來。
另外,現代化的動力應該是什麼?黃光國教授呼應黃俊傑院長的看法,歷史思維很重要,我們要以史論今,建立具體的普遍性,今日我們要發展現代化,應該要重建普遍的儒家價值原則。韋伯100年前對中國的觀察—儒教與道教—指出中國無法現代化的原因是因為儒家文化,黃教授指出這觀點其實是錯的。如果用韋伯定義現代化的核心--世俗化--做為標準,中國其實已經進行了2次現化化,第一次是孔子的易經,第二次是宋明理學,現在則是將要經歷第三次現代化,黃教授建議我們必須從理解西方文明開始,建立具有文化根基的現代化理論。
*與談人: 冷則剛教授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的冷則剛教授提供了幾個註腳來跟與會者討論。第一是從西方或是美國民主的問題出發,以及這與中國興起之間的相關意義。前者是當代民主所產生的迷思,也就是民主與資本主義、社會正義,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的問題。我們慢慢可以發現美國不等於西方,隨著中國興起,西方開始不完全唯美國馬首是瞻。過去台灣把美國當做典範,但在此典範崩解和重組後,我們該如何來處理。
其次,中國似乎與改革開放的初期有很大的不同,但若從長期的歷史來看,中國其實是在摸索重新成為一個大國的可能,因此必然會與周邊的國家產生摩擦,因此出現兩個問題:中國如何自己定位自己,以及周邊國家如何定義中國的興起。中國的改變也許不僅是數字上的改變,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自信心在改變和累積,我們這些周邊國家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認知。由於中國正在發展屬於自己的治理模式,但該模式與西方發展了兩百多年的民主政治似乎十分不同,因此兩方該如何把自己放在對方的鞋子裡去理解彼此,如「民享」和「民治」之間的競合等。而有沒有可能用「善治」來取代部分的民主,又要如何去監督制衡,都是值得我們再思考的。
台灣過去由冷戰到後冷戰架構中,但我們也要重新評估參與國際社會的風險,特別是由中國而來的好處與壞處。如何在大架構劇變的同時改變,如何與一個興起中的大國共存,作為一個小國,如何不讓整個局勢失控,我們該如何提出自己的作法。例如「海洋視野」與「陸地視野」。朱老師也在疏中提及世界各國都在測定自己的「大中華策略」,而台灣如何建立自己的策略?台灣這種非威權社會的架構,是我們自己的優勢之一。中國雖然不等於世界,但是幫助台灣賣相世界的一個重要的基石。我們不可能以對抗的方式面對中國,但我們該如何把握這個契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議題。
*與談人:洪奇昌理事長
兩岸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先生把本書的貢獻與重要性和「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並列,都是對於國際現象的重要觀察。但此書更是展現了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思考的重要態度。洪理事長接著提出他對於中國發展如何可持續的疑慮,從前一段時間中國教育部長袁貴仁所發表的控管大學校園言論的做法出發,指出中國進一步發展將面對經濟結構調整、生態環境破壞、能源使用問題以及價值與道德文化改變等四大面向困境。雖然我們期待中國往好的方向走,但其民主法治的不健全將是一大隱憂。
此外,洪理事長提到之前的亞投行議題,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在重組世界秩序的努力。可是自1992年後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後續問題,仍然是對岸政府必須對面對與解決的,例如應該如何對於貪腐進行制度化的治理等。我們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來處理中國崛起的問題。
*與談人:戎撫天總主筆
戎撫天總主筆從他長期處理兩岸新聞,取得大量與中國大陸有關訊息的角度出發,提出兩項觀察與說明。首先,戎總主筆指出這5年來兩岸差距之大是無法想像的,但兩岸社會的文化與經濟交流則十分密切,甚至產生了衝擊。其次是指出,台灣一直不願認真了解大陸,這可能是出於自身的挫折感,這種感覺還形成了社會的集體意識。
在上述的觀察下,戎總主筆認為本書對於現今中國大陸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台灣在其中的位置,做了系統化的整理。這給了台灣民眾一個重新思考,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朱教授的大作講出了中國大陸目前的趨勢,也具有全局的、未來性的思考。看了這本新書後,提醒我們世界要學習如何與中國大陸相處,台灣又要如何在其中擔任一定的角色。除此之外,中國大陸也學習如何與世界相處。戎主筆認為台灣的價值在於扮演中國與世界的中介角色,而台灣具有中華文化的基礎,應該要好好運用。
*與談人:石之瑜教授
石之瑜教授人在高雄,但SKYPE網路視訊的方式進行連線,為本新書發表座談會注入新科技的氣氛。網路的使用也會遇到訊息不穩的問題,可是石教授也盡力提出了他的看法。在盛讚本書之餘,石之瑜教授提出了以下幾點的評論。首先,石教授指出中國大陸崛起西方沒落的觀察,要小心落入循環的歷史觀。其次,中國大陸崛起的國家再造可能只是階段性的現象,後中華的世界秩序,可能會受制於國家意識問題。第三,封建基因可能陰魂不散,持續對中國大陸發展產生影響。 第四,中國大陸崛起過程中的國家動員,可能只是複製了歐洲的經驗。第五,中國大陸崛起雖然使人類社會有了更多的選項,但也要注意到恐怖主義的作用。
*作者回應:朱雲漢院士
朱雲漢教授非常感謝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以及黃俊傑院長對這本新書的厚愛,也十分感謝與會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朱教授進一步說明他撰寫這本書的原始想法,是為了那些思考台灣未來何去何從的人,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觀察與想法。因為這個世界實在變的太快,過去所依賴的思考架構可能使我們難以適應。另一方面,朱教授也注意到台灣許多人對於自身的處境還未能有清楚的認知,有人說兩岸關係像是「溫水煮青蛙」,朱教授認為現在的情況是「水根本已經大滾了,但其中的青蛙還來不及思維」。朱教授擔心台灣民眾太在意於「追求天邊的彩虹」,即台灣成為一個新的主權獨立國家的夢想,結果卻破壞了自己的生存基礎,忽視身邊最重要的事務,「任家園荒蕪,甚至還加以踐踏」。所以希望以此書提出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向。
朱教授特別指出觀察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必須有一個「大歷史框架」,就像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所說,「你能往後看多遠,就能往前看多遠」。從歷史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大陸並非是「崛起」,而是重新恢復其在東亞的位置上,過去的一百六十多年只是長程歷史中的特例。另外,一個多元格局的現代化道路,也就是各文化相互借鏡的現代化道路將會取代一元化的現代化道路。不是只有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現代化道路才是可循之路。例如朱教授指出社會主義其實在中國大陸的文化脈絡中是有其文化土壤的,又例如台灣的民主所要借鏡的,可能更應該是北歐與德國式,而不是美國式的。
接著,朱教授認為,中國大陸進行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發展模式之探索與試驗,政治學者光從理論角度可能無法提供有效的處方,這是過去一再發生的事。對於中國大陸的觀察,朱教授指出中國大陸體系的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很強,同時對自身不足之處的警覺性很高,這將有助於其發展出可持續性的制度。
最後,朱教授鼓勵台灣民眾,應該在心態上做調整,走出美國主導的一元的價值觀,也要找回自己的文化脈絡。過去的台灣以美國為首,但現在我們應該要思考自己心中美好社會的想像是如何,而且不能切斷自己所繼承與擁有的文化脈絡。「非西方社會」的全面崛起,會在未來塑造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新世界。台灣應該要迎接這個全球秩序的重新建構,並且要積極地參與他。我們不該繼續忽視這些過去被我們忽視的這些非西方世界,未來台灣必須要和這些地方進行全面的交往,並且基於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與這些社會交流。
+本文為《高思在雲》一書新書發表之記錄會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