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出版品 navigate_next 歷年院訊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navigate_next 【多元觀點】吳冠宏:〈走向嵇康,活絡氣場〉

【多元觀點】吳冠宏:〈走向嵇康,活絡氣場〉

【多元觀點】

 

走向嵇康,活絡氣場

─「民國學術與批判思潮」系列講座新書書稿研讀會第二場側記

 

吳冠宏

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

 

 

 

  在各種制度的催化下,期刊論文掛帥已成趨勢,由是對專書寫作的意願及出版,難免受到壓抑,然而長久以觀,專著對人文學者的重要性依舊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因此楊儒賓教授在100年創立台灣中文學會後,即以「靜坐」為主題之新書精讀會在清華大學中文系跨出第一步,深盼推廣優質專書以彌補期刊論文的限制,如今此項新書精讀會的活動已邁向第十三場了,可謂漸成氣候,楊教授又注意到若能在專書出版之前,即進行書稿的精讀與對話,對於作者成書前的修改及增補,當有莫大助益,由是「民國學術與批判思潮」新書書稿研讀會,就在楊儒賓教授前瞻性的眼光及李玉山先生熱心的贊助下順利展開。

  第一場是鄧育仁教授的《公民儒學》,於2014.11.21在清華大學人社院B302A研討室首航,儒學如何與當代關懷結合,鄧教授以他多年來的鑽研深思,帶我們跨出這關鍵的一刻,當天的對話相當熱絡精彩,尤饒富論辯的趣味。何其有幸,亦誠惶誠恐,拙作《走向嵇康 ── 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被安排在第二場,於2014.12.19下午登場,當天有二十位學者專家及研究生聚集一堂,主持人楊儒賓教授開場說到,他近日重讀《嵇康集》,尤其面對台灣整個社會充滿著反威權的行動浪潮,如何結合當今的批判思維,以回應一身反骨的嵇康,自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一場新書書稿研讀會,就在楊教授語重心長的分享下揭開序幕。

  全場歷經近四小時的光景,兩位特約討論人師大國文系劉滄龍教授與台大哲學系林明照教授,以及與會的學者如中正中文系(已轉至中山中文)賴錫三教授、成大中文系林素娟教授、中研院文哲所何乏筆教授,還有在場的研究生們,都透過各種不同的關懷及視角,對拙作提出不少建設性的意見,諸如如何更有效地連結漢代與魏晉之間的思想發展脈絡、如何以倫理學的角度重探嵇康〈釋私論〉所關涉的群我關係、如何使嵇康強調至和的樂論得以面對當代思潮中差異性與同一性問題、嵇康和諧的修養工夫論又如何契接他不可妥協的政治批判性格…等,他們真心的回饋與深刻的提點,不僅有助於我後續的補強修正,也為我指出未來可以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各種不同名目的研討會雖仍馬不停蹄地在學界各處舉辦,但由於發表的論文過多,場次密集,討論的時間遂相對有限,致使真正的學術對話也流於蜻蜓點水,現場的參與者更是難以進入狀況,徒留發表與討論的形式,卻未必能真正實現學術交流的初衷,面對目前積習已久的困境,只得以不同的活動型態為學術注入新活力,楊教授推廣新書精讀會乃至書稿研讀會,便心懷這種反省的聲音與重新出發的精神。在如今各自忙碌的時代裡,專業取向的學術論著,除相關的審查專家之外,還能有這麼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師生一齊精讀共論,進而為拙作把脈測溫,誠難得可貴也。

  拙作透過「情」與「氣」的前呼後應,共同攜手來突破向來以本體論為宗之魏晉玄學的框限,並嘗試與當代氣論接軌,探源於《莊子》,開啟「氣」的視域,從嵇康〈聲無哀樂論〉出發,向〈琴賦〉(音樂)、〈明膽論〉(才性)、〈宅論〉(養生〉(贊助人李玉山先生,問我何以未直接處理〈養生論〉,對於科學背景出身的他,願意以如此認真的態度發出他心中的疑惑,豈是「感動」兩字所能表述?我告知他自己向來喜歡言人所不言處,故以〈宅論〉來探討嵇康的養生問題),三個面向予以延伸落實,以重塑嵇康在魏晉玄學史上的角色,很高興這樣的議題可以獲致更多人的關注,現場上不乏情論與氣論鑽研有成的專家,他們縱橫古今中外,出入諸多經典與學派,拙作點滴成篇的過程中,每受惠於他們的啟發,正是他們的勤耕戮力,才使我看到過往梳理魏晉玄學的框限,以力求突破,尤深盼這一條「走向嵇康」的進路,揭示嵇康在思想史上氣論的位置,使氣論得以在此承先啟後,成為血脈一貫的學術風潮。

  經此書稿研讀會後,拙作進入正式的審查作業,歷經幾度的修改與後續的編撰流程,走過將近一年的歲月,這樣的喜悅終於在今年的八月開花結果,這一次參與書稿研讀會的二十位師生,在台大高研院的支持下,都可以在此書出版後,獲贈新書一冊,以繼續賜教指正,督促作者精進成長。回應楊儒賓教授開場的叮嚀以及整個研讀會上如何因應當代批判思潮的關懷,這些期待就《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一書而言,仍只是起步而已,但始終未能忘懷大家的殷切寄望,經由以藝體道、以論暢玄的考察後,我發現嵇康深具歷史反動意識的〈管蔡論〉、以自然批判好學的〈難自然好學論〉,都仍有未盡使力之處,其實魏晉的嵇康、明末的李贄、民初的魯迅,三者皆烙印著反傳統的身影,彼此的密切關係尤值得我們再三致意,由是促成我勾勒「反叛的凝視:反傳統的三部曲」作為下一階段的努力目標,是以拙作的出版,對我的學術生涯而言,雖只是一段成果的積累,然而由於有這麼多師友同學們的一路相伴及支持,令我倍感珍惜與溫暖,相信諸多善緣也都將化為我未來為學術繼續奮進的動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