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講座系列】第二場 The Humanitie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ublic Good
2020年6月19日下午,本院舉辦【高峰論壇系列二:以病毒之眼:後新冠時期再審「人類世」】第二場,主題為「原住民與人類世」,合辦單位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主講人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黃心雅特聘教授,主持人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李欣穎。演講開始由主持人李教授與本院院長廖咸浩特聘教授致詞,歡迎與會者前來聆聽講座,接著介紹主講者黃教授。
本次演講中,黃教授旨在透過原住民知識體系與實踐經驗等角度,重新檢視將原住民長期排除在外的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與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等歐洲殖民中心的概念,並以諸多北美與太平洋原住民文本為例,探索原住民觀點如何能提供人類世論述甚麼樣的反思契機。首先,黃教授透過加拿大原民藝術學者Zoe Todd的觀點,說明原住民與人類世近年來的研究成果。Todd的論點旨在批判現今人類世的論述皆帶有西方學術、歐洲殖民、白人中心主義的色彩,且其「挪用」了原住民經驗中原本就有的地域性思維(Indigenous Place Thought),其中包括反思人類與非人類關係、去人類中心主義等觀點,因此忽略了原住民本身具有的傳統知識與實踐經驗。Todd之論雖有原住民/非原住民二元對立的偏倚,但黃教授指出,在現今全球生態快速變遷、互動複雜的時代,若原住民對於生態系統的關注與知識在人類世論述中缺席,將會失去對於人類世論述中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力道。因此,黃教授試圖提供以原住民的知識體系作為「解殖」人類世概念的取徑。
接著,黃教授透過描述美洲新大陸與印地安原住民生態圈自殖民帝國入侵以來的生態劇變,解析人類世與殖民主義如何互相交疊重合。黃教授指出,自地理大發現以來,殖民白人帶來的天花、霍亂等流行疫病早已對新世界生態圈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長期與世隔絕的美洲原住民面對歐洲的疾病無免疫力,致使疾病肆虐與死亡,自此殖民者就將原住民染病與死亡的事實扭曲為「白人至上」的解釋。黃教授批判此觀點,說明歐洲對於新世界的資源如木材、毛皮等需求也劇烈地改變了新世界的生態圈。因此,是歐洲的帝國主義與與消費文化等因素,而非單純疾病與免疫力等生物學因素造成了新世界生態圈丕變。
接著,黃教授轉向環太平洋的輻射生態圈,說明其與人類世的交互影響。黃教授認為自1945年以來,人類多次進行的核武試爆已對地質型態造成劇烈影響,並皆可在許多太平洋原住民書寫中見證原住民對於歐美國家廣島原爆、軍事演練、核武試爆、核武污染、輻射生態的回應。黃教授表示,面對這些人類世生態危機的情境下,原住民作家常將文學創作與行動主義結合,如美國原住民作家Gerald Vizenor的Hiroshima Bugi: Atomu 57,或是Peter Blow執導的Village of Widows (1999),皆說明北美地區原住民和廣島原爆的密切交互關係。此類講述地球上所有生物命運「輻合」皆可證諸太平洋地區如大洋洲、大溪地等原住民書寫。黃教授以馬紹爾群島詩人Kathy Jetn̄il-Kijiner的反核詩Fishbone Hair為例,說明原住民如何以生命書寫的形式描繪、抵抗、記憶、回應馬紹爾群島生態的衰敗過程與問題。Fishbone Hair為作者紀念八歲的姪女因輻射逝世而作,並呼籲人類透過實際作為與行動正視核能議題。黃教授表示,在太平洋島嶼詩人的詩歌裡,跨島嶼、跨世代、跨物種的對話與連結是開展行動主義的關鍵,也是原住民作為主體發聲重要的一步,而其書寫中也能幫助人類跳脫人本主義、轉向物質與環境以反思當今人類世。黃教授以原住民的生態態度為例,說明土地、海洋、甚至是岩石、水、冰、動植物都屬於原住民倫理的一部份,因此形成了以「世居/原居」生態為基礎的知識體系。Jetñil-Kijiner的詩正是原住民對於原居生態互為主體的感知,與西方後殖民理論與實踐是截然不同的知識體系。
最後,黃教授做一總結,說明原住民的知識體系與實踐經驗如何提供反思人類世危機的機會。黃教授指出,原住民書寫中的美學與想像形式對生態環境的關懷是「擴大對人類的想像」與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取徑,使我們重新思索人類/非人類的關係,而原住民詩人所關注的,即是土地/海洋/冰河與人類互為主體的體察。黃教授援引Donna Haraway “Anthropocene, Capitalocene, Plantationocene, Chthulucene: Making Kin”,說明人類與非人類緊密關係,因此環境不再被動的物質,而是與人類共存、共構、互相流動的實體。黃教授強調,人類世並非末世論,而是強調人類對生態環境滲透性的影響,並進行如何維持地球生態圈永續、穩定的思考。以原住民作為主體的知識體系與實踐經驗正好提供了面對人類世危機的思考路徑之一。